[发明专利]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0308.2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0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雅人;高久岩;竹中宽;樱井洋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37/00 | 分类号: | B62J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骑乘 车辆 配置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型车辆的碳罐(canister)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该种技术,公知一种在发动机上方的燃料箱的底板上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碳罐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以往的构造中,上述发动机具备曲轴箱、气缸部和缸盖,以气缸轴线朝向作为燃料箱侧的上方的方式使气缸部与曲轴箱结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3–131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如上述发动机那样使气缸轴线朝向作为燃料箱侧的上方的结构的情况下,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的间隙变窄,出于对温度等的考虑,进行与发动机确保一定程度的间隙等处理,所以该间隙内的构件的布局自由度受到限制。因此,可以说上述以往的构造通过在燃料箱的底板上形成凹部,确保了碳罐的配置空间。但是,碳罐的布局自由度仍然受限制。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构造中,通常在由金属形成的燃料箱上形成凹部,配置碳罐,所以燃料箱的成形、碳罐的安装构造复杂化,也存在设置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碳罐的配置空间确保为较宽而容易地设置碳罐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包括:发动机(12),其装设于车身框架(2),包括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5)、设在该曲轴箱(25)的前部的气缸部(26)和设在该气缸部(26)的缸盖(27);燃料箱(10),其配置在上述发动机(12)的正上方;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具有经过供给管(65)对上述燃料箱(10)的内部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吸附的碳罐(55),将由该碳罐(55)吸附的燃料自该碳罐(55)经过净化管(64)供给到上述发动机(12)的进气系统中,该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气缸部(26)以气缸轴线(C1)大致水平的方式设于上述曲轴箱(25),上述碳罐(55)从侧面看配置在比上述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上述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大致水平是包括气缸轴线完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及气缸轴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状态的概念,指骑乘型车辆的气缸轴线朝向前轮。
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系统具有进气管(42),该进气管(42)从侧面看与上述缸盖(27)的上表面相连接而向后方延伸,排气管(46)与上述缸盖(27)的下表面相连接,上述碳罐(55)配置在上述进气管(42)的前方。
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框架(2)包括前管(3)和自该前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部框架(6L、6R),上述碳罐(55)在上述缸盖(27)的上方被上述下部框架(6L、6R)支承。
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在上述发动机(12)与上述燃料箱(10)之间设有收纳箱(33),上述碳罐(55)配置在上述收纳箱(33)的前方。
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框架(2)具有自上述前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4),上述碳罐(55)配置在由上述主框架(5)、上述下部框架(5L、5R)及上述收纳箱(33)围成的区域内。
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或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箱(33)的前部形成有凹部(52A),上述碳罐(55)配置于该凹部(52A)。
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至第6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上述碳罐(55)包括筒状部(56)和覆盖该筒状部(56)的两端的盖部(57、58),上述碳罐(55)的两端的上述盖部(57、58)由设在上述收纳箱(33)或该收纳箱(33)的外侧的盖(50、51)覆盖。
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净化管(64)经过止回阀(66)与上述进气系统相连接,该止回阀(66)配置在上述主框架(4)与上述燃料箱(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