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取压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0080.7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0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沈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威 |
主分类号: | H02M7/06 | 分类号: | H02M7/0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一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3 | 代理人: | 秦少林 |
地址: | 116041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压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尤其涉及一种串联取电压电路。
背景技术
在各种低压电气设备中,经常涉及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器元件或装置,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使用各种规格和容量的变压器,把较高电压转变成所需的电压,以满足需要。但是,由于变压器具有体积较大,存在一定的漏磁(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耗能高和消耗有色金属等缺点,这就导致电器装置或电气设备体积大、重量重和能耗高。就目前的单火线取压电路而言,线路复杂取压单一 ,适用范围窄,功耗也比较大。例如:某种电子开关是采用单火线取压电路研制而成的,在开关关闭时要给控制回路提供一个较小的储能电流,该电流流经日光灯或节能灯时将会产生滚光和闪烁现象,且对小于15W的灯具启动困难,开关两端电压降大于6V,而且随着负载的增大,开关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串联取电压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串联取压电路,是由取压电阻R、双向可控硅T、光电耦合器G、滤波电容C、稳压二极管VZ、整流二极管D1、D2 、D3和D4组成,取压电阻R和双向可控硅T相并联,整流二极管D1的阴极和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2 的阴极和整流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阳极和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整流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形成桥式整流电路跨接在取压电阻R两端,桥式整流电路中整流二极管D1的阳极和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整流二极管D3的阴极和整流二极管D4的阴极跨接在滤波电容C的两端,所取电压V经滤波电容C滤波后经稳压管Vz加至光电耦合器G的1脚,然后经光电耦合器G的2脚接地,光电耦合器的6脚和4脚分别与双向可控硅T的控制极和第二阳极连接。
本发明串联取压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当K闭合时,双向可控硅T不导通,电流通过K经取压电阻R到负载,构成回路。此时在取压电阻R两端产生一个交变的电压V~,经整流二极管D1→D4桥式整流形成直流电压V,该直流电压通过稳压二极管Vz 经光电耦合器G的1脚到光电耦合器G的2脚然后接地,只要V大于Vz+0.7V(0.7为光电耦合器G内部发光二极管压降),在光电耦合器G的1脚到光电耦合器G的2脚就有电流流过,该电流只要满足发光管工作。光电耦合器G的4脚、6脚导通,触发双向可控硅T导通,这时的交流电流流过的路径是通过K经取压电阻R和双向可控硅T的并联到负载构成回路,交流电路开始正常工作。正常工作的交流电路,在取压电阻R和双向可控硅T并联的两端同样产生一个交变的电压,这个电压经整流二极管D1→D4桥式整流.滤波电容C滤波后同样通过稳压二极管Vz经光电耦合器G的1脚到光电耦合器G的2脚然后接地。由于稳压二极管Vz的稳压作用,所取电压V是一个等于Vz+0.7V的稳定直流电压,即V=Vz+0.7V,V的大小取决于稳压二极管Vz的稳压值。如:Vz=4.3V,则:V=4.3+0.7=5V.
·综上所述,因为取压电路是和负载串联的,故取名为串联取压电路,本发明串联取压电路所取的直流电压,可提供给电子电路及控制显示电路,作为直流工作电压使用。
交流电路中的双向可控硅T可根据交流负载的大小选择,取压电阻R根据负载的大小取几十欧姆到几百欧姆均可。
在所取电压V一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取压电阻R的值,可使取压电路的取压电阻和双向可控硅并联的两端的交流电压V~小于5 V .如果直流控制回路负载不是很大 ,完全可以使V~小于3V,调整在2V左右,并且取压电路两端电压V~受交流负载大小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从而不影响交流电路的供电质量(单相电路的供电偏差为+7%~-10%)。
在本发明的串联取压电路中,可以将取压电阻换成电容或电感,使其与双向可控硅T并联,可以实现同样的取压目的。电容取几百nf,电感取几十mH ,只要满足交流回路能在启动瞬间导通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威,未经沈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0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