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淬火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47035.6 | 申请日: | 2012-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2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晖;宋亚峰;张艳;王磊;王锦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1/60 | 分类号: | C21D1/60;C21D9/08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 地址: | 0563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层 低碳钢 层高 轴承钢 双金属 淬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基合金的热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淬火方法。
背景技术
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使用条件:内层金属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而外层金属具有一定的韧性、强度。目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加热到830℃-850℃,保温15-40min,然后快速放入油中冷却,促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这种方式可实现内层金属的良好淬透,硬度达到HRC60以上,同时,当管子温度为200-300℃时,油的冷却速度减小,降低了马氏体形成时的温度应力、组织应力,避免了内层高碳铬轴承钢的淬火裂纹。通过油淬的方式可避免管子内壁的淬火裂纹,同时实现高的耐磨性。但是,双金属管油淬不仅需要油槽,且油容易燃烧,安全性较差,还需要相应的冷却系统,同时,油易老化,增加了更换新油的成本,且淬火后钢管不易清洗,增加了清洗工序,导致油淬的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淬火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油淬方法中油容易燃烧、易老化、双金属管不易清洗、成本高的缺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双金属管在淬火炉中加热到835-855℃,保温15-40min,完成组织的奥氏体化过程;
步骤二:保温后,立刻出炉,迅速将所述双金属管输送到装满水的水池中,冷却4-6s后,立刻提出水面,稍等3-4s后,再淬入水中,冷却2-4s,再次提出水面,在空气中冷却。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在于:所述双金属管的材质为:外层10#内层GCr15、外层20#内层GCr15、外层10MnV内层GCr15、外层14MnV内层GCr15、外层16Mn内层GCr15SiMn、外层20Mn内层GCr15SiMn和外层16Mn内层GCr15SiMo,外圆直径D在φ89~φ219mm之间,总壁厚δ1在5~9mm之间,外层壁厚δ2在2~4mm之间,总长度L在3~9m之间。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在于:所述双金属管为冶金结合双金属无缝钢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方法保证了内层高碳铬轴承钢较快的冷却速度,从而过冷奥氏体迅速越过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冷却到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完成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而且降低了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冷却速度,减小了马氏体形成时的热应力、组织应力,避免了内层高碳铬轴承钢的淬火裂纹。使用水作为淬火介质,进行间断淬火,内层高碳铬轴承钢的硬度值可达60HRC以上,不仅实现了良好的淬透性,而且避免了双金属管直接在水中冷却到室温导致的淬火裂纹,水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替代油作为淬火介质,免去了双金属管的清洗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外层低碳钢内层高碳铬轴承钢双金属管的淬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双金属管在淬火炉中加热到835-855℃,保温15-40min,完成组织的奥氏体化过程;步骤二,保温后,立刻出炉,迅速将所述双金属管输送到装满水的水池中,冷却4-6s后,立刻提出水面,稍等3-4s后,再淬入水中,冷却2-4s,再次提出水面,在空气中冷却。
所述双金属管的材质可以为:外层10#内层GCr15、外层20#内层GCr15、外层10MnV内层GCr15、外层14MnV内层GCr15、外层16Mn内层GCr15SiMn、外层20Mn内层GCr15SiMn和外层16Mn内层GCr15SiMo,外圆直径D在φ89~φ219mm之间,总壁厚δ1在5~9mm之间,外层壁厚δ2在2~4mm之间,总长度L在3~9m之间,所述双金属管为冶金结合双金属无缝钢管,也就是说所述双金属管可以采用离心铸造成型工艺铸造而成,也可以采用复合管热挤压成型工艺铸造而成,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铸造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70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真丝面料及其染色工艺
- 下一篇:PET薄板的幅宽切边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