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紧急操作阀的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6359.8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8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S·赫因;A·弗尔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德国腓特***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紧急 操作 调节 阻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
背景技术
DE 10 2008 041 735 B3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该阻尼阀装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通流。阻尼阀装置的主级阀体承受机械弹簧力以及相反的致动器力。由此产生的操纵力与同样由两个反向的力分量合成的液压力反向地作用。主级阀体具有多个被阻尼介质施加负荷的被施压面。在此,被施压面被用于针对两个通流方向的关闭力分量。可达到的最大阻尼力与最小阻尼力的比(也被称为偏差)通过阻尼阀装置的这种有利设计得以增大。
总体上,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的特征在于其简单的结构。特别地,阻尼阀装置具有紧急操作功能,由此在用于致动器的能量供给装置出现故障时始终调到一个大的阻尼力,使得能够可靠地对车辆进行操控。然而,为了实现柔和的阻尼力调节,必须设定相对大的能量利用。如果以紧急操作可能不会出现为出发点,那么这种功能原理是不利的。
DE 10 2009 016 464 B3示出了一种具有紧急操作阀的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该紧急操作阀在致动器的能量供给装置出现故障时,关闭从控制腔的流出,并且与该紧急操作阀并联的流出横截面的节流阻力确定控制腔中的压力水平以及由此确定在主级阀体上所产生的液压阻尼力分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DE 10 2008 041 735 B3中的结构形式的阻尼阀进行改进,使得一方面在很小的能量利用的情况下实现柔和的阻尼力调节以及在能量供给装置出现故障时实现紧急操作功能。
依据本发明,上述任务通过下列方式实现,即,使阻尼阀装置具有紧急操作阀,通过该紧急操作阀能够针对紧急操作至少间接地调节阻尼阀装置的控制腔中的压力水平,其中紧急操作阀只在阻尼阀装置的冲流方向上有效。
通过紧急操作阀,能够实现与最柔和和最硬的阻尼力曲线不同的阻尼力调节。在正常操作下,阻尼阀装置由于弹簧力的设计和阀弹簧的作用方向以相对较小的能量利用进行工作。将紧急操作阀的作用限制在阻尼阀装置的冲流方向上十分显著地简化了结构费用。
在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能够通过至少两个流动路径利用阻尼介质对阀体的附加的面A关闭D2施加负载,其中,通过所述紧急操作阀能对一个流动路径进行影响。通向附加的面的多个流动路径的利用提高了阻尼阀装置的动态特性。
根据一项有利的从属权利要求,背腔容纳阀体的背侧,以及所述背腔具有流动连接部作为与减振器的工作腔的流入与流出部。流动连接部的双重作用同样显著地简化了结构上的构造。
可以规定,在所述背腔上连接有止回阀,该止回阀从所述背腔朝附加的面A关闭D2的方向释放阻尼介质流。通过这种结构措施可以无延迟地实现阀体的抬升运动,因为在背腔中没有容纳不能流出的阻尼介质体积。
为了使制造成本最小化,在所述阀体中,针对所述阻尼阀装置的冲流方向设有两个通向附加的面A关闭D2的流入通道系统。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所述阀体是双壳式的,并且在分隔平面中设有阻尼介质流动路径。这种双壳式的结构形式简化了阀体的可制造性。
用于使阀动态性能最大化的措施在于,使通向附加的面A关闭D2的阻尼介质流动路径在参照附加的面A关闭D2的流动方向上具有流出节流部。
附加地,通过将被施加压力负载的面设在所述阀体上,以及将通向控制腔的孔设在一个共同的连接孔上方,使在阻尼阀装置内部的流动路径能够被简单地构造。
附图说明
借助于下面对附图的描述来详细阐述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这个唯一的附图示出了阻尼阀装置1,该阻尼阀装置例如被固定在仅部分示出的减振器的活塞杆3上。该阻尼阀装置1包括活塞5,该活塞将缸7分为活塞杆侧的工作腔9和远离活塞杆侧的工作腔11,这两个工作腔填充有阻尼介质。在这个实施例中,阻尼阀装置被固定在活塞杆3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布置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63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