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型真空规校准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44444.0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卢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耀文 |
主分类号: | G01L27/00 | 分类号: | G01L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型 真空 校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型真空规校准系统及方法,属于测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航空航天、表面、微电子、太阳能、光电子等行业中对真空校准测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现场对各种真空环境进行测试并完成真空规的校准。而文献“比对法真空计量标准装置的研制”,《宇航计测技术》第66期、1992年第6期、第70~73页”,介绍了比对法真空规的校准方法及校准系统,但校准范围为105~10-4Pa,而且在10-1~10-4Pa压力范围内通过磁悬浮转子规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法的下限受制于磁悬浮转子规测量下限,同时磁悬浮转子规成本比较昂贵,再加上该系统比较庞大,只适合在实验室使用,无法满足现场宽量程高精度真空规的校准需求。
文献“动态流量法超高标准真空装置”,《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19卷、1999年第5期、第400~402页”,介绍了采用恒压式流量计校准真空规的方法,但恒压式流量计研制成本高,装置非常庞大,只适合实验室校准超高真空规,也不能实现现场宽量程真空规的校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真空规校准系统庞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复合型真空规校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复合型真空规校准装置,包括:机械泵、分子泵、第一真空阀门、第二真空阀门、第三真空阀门、第四真空阀门、第五真空阀门、第六真空阀门、第七真空阀门、真空规、电容薄膜规、第三真空规、校准室、第一小孔、第二小孔、气源。
其连接关系为:机械泵与第一真空阀门相连接;第一真空阀门另一端与分子泵相连接;第二真空阀门的一端与分子泵连接,另一端通过小孔与校准室连接;第三真空阀门与第一真空阀门、分子泵、第二真空阀门并联;校准室又分别与第一真空规、第三真空规、第一小孔和第五真空阀门相连接;第一小孔的另一侧依次与第四真空阀门、第七真空阀门相连接;第五真空阀门的另一侧与电容薄膜规相连接;用管路连通第四真空阀门、第五真空阀门,使校准室、第一小孔、第四真空阀门、第五真空阀门形成一个回路,管路上设置第六真空阀门;
所述的第一小孔的直径为2um,第二小孔的直径为11mm;所述的第六真空阀门为三通阀门,带1mL的取样室。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复合型真空规校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被校准的真空规安装在校准室上,并进行检漏;
步骤二、然后打开机械泵,第一真空阀门、第二真空阀门、第四真空阀门、第五真空阀门、第六真空阀门,打开真空规、电容薄膜规,并保持环境温度为23±3℃;
步骤三、采用真空规作为监测真空规,当其测量校准室中压力小于1Pa时,打开分子泵对校准室抽气;
步骤四、在真空规测量校准室中压力小于0.1Pa且电容薄膜规稳定4小时以上时,对电容薄膜规进行调零;
步骤五、在校准室中的压力小于5×10-7Pa时,关闭第五真空阀门,采用微调第七真空阀门用气源向小孔入口提供102~104Pa压力P1的气体,采用电容薄膜规测量该校准室压力的大小,通过动态流导法可在校准室中产生10-6~10-4Pa的标准压力P2,标准压力为时记录被校准真空规的指示值Pc,计算出修正其中C1、C2分别为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的分子流导;
步骤六、关闭第四真空阀门,通过微调第七真空阀门向管道引入气体,通过电容薄膜规测量压力大小P1,通过第六真空阀门取气体,取样的体积为V,约等于1mL,标准压力范围为2×10-3~20Pa,缓慢打开第五真空阀门将管道中的气体抽除,当真空室压力小于1×10-5Pa时,关闭第二真空阀门,然后打开第六真空阀门将所取气体膨胀到校准室中膨胀后的体积为V′,则标准压力为同时记录被校准的真空规的指示值Pc,计算出修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耀文,未经卢耀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44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调控型履带拖拉机
- 下一篇:一种双重固化涂料组合物及其固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