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和筒芯内模固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2742.6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3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施文剑;刘勇;谢锦照;许建松;林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E04C5/18;E04G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朱枫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空心 楼板 筒芯内模 固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和筒芯内模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是在现浇楼板的截面中部沿受力方向设置相互间隔的筒芯内模,结构的梁一般暗设在板内,浇筑混凝土后楼板变成空心结构,与普通梁板结构相比自重减轻,跨度增大,隔音防噪效果提高,减少模板材料和人工消耗,为装饰提供便利,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因此在建筑业得到迅速推广。
现浇空心楼板施工时,要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筒芯内模在楼板中的定位后,要防止单个内模上浮和移位,以及防止楼板底模局部上浮和钢筋移位,保证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筒芯内模上浮和移位的问题,提供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筒芯内模固定方法。
为实现第一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包括底面钢筋、筒芯内模、模板、钢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位件、压杆和支架固定预埋件;限位件垂直套在筒芯内模上,限位件具有若干肋间弯角,压杆放置在限位件的肋间弯角处,与限位件固定;支架固定预埋件具有一横杆和两竖杆,横杆在压杆上方,竖杆穿过模板上的电钻孔洞与钢管支架连接拧紧套置在压杆上方。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限位件为钢管弯折成多个连续的“Ω”形而成。
为实现第二个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筒芯内模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筒芯内模的外形尺寸和数量,将钢管弯折成多个连续的“Ω”形从而成为限位件,将其垂直套在筒芯内模上,并用连杆和支架固定预埋件固定限位件。
筒芯内模固定连接件在筒芯内模上侧和左右两侧形成限制位移的构件,通过固定连接件与底筋、面筋、支模架形成整体,可有效防止单个内模和楼板底筋在混凝土浮力和振捣扰动作用下产生的上浮和移位。这种固定连接件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且通过对固定连接件的尺寸调节,对各种规格的筒芯内模均适用;通过固定连接件的设置,可避免采用普通铁丝加固抗浮措施中出现的铁丝断裂、刚度不足等质量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筒芯内模固定连接件安装俯视图;
图2为图1的P-P剖面图;
图3为筒芯内模固定连接件组成示意图;
图4为限位件制作尺寸示意图;
图5为连杆制作尺寸示意图;
图6为支架固定预埋件制作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包括限位件1、压杆2和支架固定预埋件3、筒芯内模4、底面钢筋5、模板6、钢管支架7;限位件1具有若干肋间弯角11, 压杆2设置在限位件1的肋间弯角处11,与限位件1固定;支架固定预埋件3具有一横杆和两竖杆。限位件1是固定连接件的核心部件,通过限位件1的构造及整体刚度,对筒芯内模4的上浮、左右位移起到有效固定作用。压杆2设置在限位件1的肋间弯角11处,与限位件1采用普通铁丝固定即可,通过支架固定预埋件3与钢管支架7的连接,限制筒芯内模4的上浮和左右移位。支架固定预埋件3设置横杆在压杆上方,竖杆穿过模板6上的电钻孔洞与钢管支架7连接拧紧,与限位件1、压杆2共同对筒芯内模4、底面钢筋5、局部模板6的上浮与位移起到有效限制作用。
如图4所示,限位件由Фb4冷拔钢丝经过钢筋弯曲机弯曲加工而成,它的高度尺寸h、宽度尺寸b、肋间距尺寸a根据筒芯内模的直径和顺筒肋宽确定;构件的总体长度L根据混凝土楼板筒芯内模的布置长度确定。
如图5所示,压杆2由10螺纹钢筋经过钢筋切割机切割而成,它的长度尺寸L等于筒芯内模的布置长度。
如图6所示,支架固定预埋件3由6圆钢经过钢筋弯曲机、切割机加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27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