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候抗老化ABS树脂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39980.1 | 申请日: | 2012-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9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 发明(设计)人: | 于志省;徐晓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F279/04 | 分类号: | C08F27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候抗 老化 abs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候抗老化ABS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即ABS树脂的连续本体聚合方法是以聚丁二烯橡胶或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橡胶为增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增韧剂溶解在苯乙烯、丙烯腈和/或适量的溶剂中,采用热引发或引发剂引发的方法制备的。美国道化学的较早专利US4221883中即采用三釜串联本体工艺合成出通用型的ABS树脂。该树脂不仅具有一定的刚性、硬度和加工流动性,而且具有尺寸稳定、耐低温韧性和着色性好的特点,是一个综合性能相对优良的塑料品种,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器、通讯、仪表、建材、纺织、汽车零部件以及办公机械等领域。随着塑料材料及其制品的发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ABS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ABS制品在室外长期受阳光、热、氧作用后,会出现泛黄、变脆、龟裂、表面失去光泽、力学性能大大下降等现象,最终丧失使用价值。这是由于ABS分子中的丁二烯组份所含双键在紫外线作用下,易氧化降解,导致其耐气候性较差,在储存、成型、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结构变化,出现物理力学性质的劣化。制品颜色变黄是ABS高分子中形成羰基等发色基团的结果,这就意味着高分子链的断裂和极性基团的形成,且环境温度升高则上述变化加剧,放映在冲击强度上是在老化初期强度的急剧下降。因此,如何保证ABS制品能保持其亮丽的外观,即保持ABS颜色的外观稳定性是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ABS树脂耐候性和热稳定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耐候抗老化ABS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ABS树脂具有抗冲击强度和拉伸性能不损失,耐候性和热稳定性能显著提高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耐候抗老化ABS树脂的制备方法,以苯乙烯、丙烯腈为共聚单体,以选自部分氢化的聚丁二烯橡胶、部分氢化的聚异戊二烯橡胶、部分氢化的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橡胶、部分氢化的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橡胶或部分氢化的丁二烯-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橡胶中的至少一种为接枝增韧改性剂,在50~190℃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0.5~15小时,得到所述耐候抗老化ABS树脂;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苯乙烯的用量为25~98%,丙烯腈的用量为1~50%,接枝增韧改性剂的用量为1~25%;所述接枝增韧改性剂的氢化度值为2~60重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百分比计,苯乙烯的用量优选范围为35~80%,丙烯腈的用量优选范围为15~45%,接枝增韧改性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5~20%。接枝增韧改性剂的氢化度值优选范围为5~50重量%。接枝增韧改性剂的数均分子量为5×104~50×104,更优选范围为8×104~ 40×104。所述自由基聚合反应可以采用热引发。所述自由基聚合反应也可采用引发剂引发,引发剂的用量为20~50000ppm,优选范围为50~20000ppm。所述引发剂优选方案为选自偶氮双腈、烷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烷烃、过氧化二酰、过氧化羧酸酯、过氧化二碳酸酯或双过氧基烷烃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方案为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2,2’-偶氮[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偶氮二(2,5-二甲基-6-羧基)己腈、4,4’-偶氮二(4-氰基戊酸)、叔丁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邻甲基苯甲酰、过氧化双(2,4-二氯苯甲酰)、过氧化醋酸异丁酯、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叔丁基环己酯、1,1-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或1,1-双(叔戊基过氧基)环己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自由基聚合反应优选方案为在溶剂中进行,溶剂的用量为橡胶和接枝单体总重量的0.01~50 %,优选范围为2~30 %;所述溶剂选自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丙基酮、甲基苯基酮、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或异丙苯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99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