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区分土壤N2O微生物排放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9481.2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8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夏宗伟;徐慧;陈冠雄;董丹;孔双;韩斯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4;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李颖 |
地址: | 11016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分 土壤 sub 微生物 排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具体的说是一种区分土壤N2O微生物排放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三大温室气体之一,它的增温潜势是CO2的298倍(百年时间尺度上),而且还参与了臭氧层的破坏。土壤被认为是陆地生态过程中的主要N2O排放来源,土壤排放N2O过程的区分一直以来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土壤中产生N2O的过程较多,主要涉及到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等,而且这些过程在土壤中可能同时发生。另外,土壤产生N2O的过程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如温度、水分含量、pH、可利用氮等,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土壤产生N2O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事实上所检测到的土壤排放的N2O是这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准确地区分土壤的N2O排放源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土壤N2O减排措施的前提与依据。
前期的研究多采用C2H2对土壤中硝化过程或反硝化过程进行抑制,测定土壤排放的N2O,可以估计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对土壤排放N2O的相对贡献。由于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C2H2的分解会导致C2H2浓度不断下降,以至于不能完全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使实验的结果造成偏差。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土壤N2O排放的不同微生物过程相对贡献的有力工具。细菌的纯培养实验显示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比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对15N的同位素分馏作用大。这就意味着,假如当底物的同位素值相同时,硝化作用比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的δ15N更偏向负值。基于此,有些学者研究了不同时期土壤排放N2O过程的转变。另外,有些研究对NH4+或NO3-底物进行了15N或18O的同位素标记,并施加到土壤中进行培养,测定被标记的N2O的排放,进而判断N2O的产生过程及其这些过程的相对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分农田土壤N2O排放源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区分土壤N2O微生物排放源的方法,将待分析土壤处理后测定其所排放N2O的同位素δ15N值以及土壤产生N2O过程中相关微生物基因的拷贝数,基因丰度与δ15N-N2O的丰度值间相关性检验p<0.05的功能微生物群体,即为对土壤N2O排放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群体。
所述土壤为农田土壤、森林土壤和草地土壤。所述待分析土壤在不含N2O的人造空气中培养。所述待分析土壤在不含N2O的人造空气中以25~28℃条件下,培养1-45h。
将待分析土壤处理后,采用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其排放的N2O的同位素,以荧光定量PCR测定土壤产生N2O过程中相关微生物基因的拷贝数,基因丰度与δ15N-N2O的丰度值间相关性检验p<0.05的功能微生物群体,即为对土壤N2O排放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群体。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够精确区分土壤中产生N2O的主要微生物群体的技术,即应用稳定同位素测定法结合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手段分析土壤N2O排放的同位素特征值与土壤功能微生物群体数量的相关关系,从而寻找对土壤排放N2O贡献较大的特定微生物群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94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弹簧结构
- 下一篇:金属表面锈垢调节方法及其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