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8176.1 | 申请日: | 201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1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伟 |
主分类号: | A61K36/90 | 分类号: | A61K36/90;A61P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4600 重庆市奉***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痤疮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尤其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疾患,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等。中医学称为:“肺风粉刺”、“面疱”,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好发于面颊、颏、鼻颊沟、耳后、胸部、背部及臀部。青春期后,大多自然减轻或痊愈。
痤疮好发于身体皮肤上含有最大、最丰富的皮脂腺区域,如面部、前胸部、肩背部及上臂部等,多与内分泌遗传、饮食、精神等因素有关,但其主要病因病理:(1)毛囊口的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口阻塞。(2)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刺激敏感的皮脂腺,致使皮脂腺皮脂分泌增加,增多的皮脂腺脱落物阻塞毛囊口;(3)毛囊内初油酸杆菌过度繁殖,释放出过多的多种发炎性物质,使毛囊及毛囊周围皮肤红肿发炎,形成脓疱或囊肿性痤疮。临床以白头及黑头粉刺、红色丘疹、化脓的脓疱以及结节或囊肿。而炎性丘疹型及脓性丘疹型会造成发炎后的红斑、色素沉着,特别是结节型、脓疱型、囊肿型和瘢痕型的痤疮,愈后常会留下凹洞、增生型疤痕或蟹足肿等后遗症,导致毁容性后果,造成终生遗憾。痤疮属祖国医学“面疱”范畴,认为心、肺经血热蕴结于面所致。
痤疮治疗目前主要针对发病的原因,首先要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减轻毛囊角化现象,使皮肤排泄畅通,再杀死痤疮丙酸杆菌,配合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外用药和口服药配合进行治疗,再加上维生素类的药物共同调整内分泌。目前市面上的药物对痤疮的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但远期效果并不显著,且治愈率低,复发率较高,也同样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疗程短,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的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治疗痤疮,疗程短,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
金银花18-22份,蝉蜕18-22份,桑白皮10-15份,枇杷叶10-15份,土苓苓15-20份,
防风8-12份,五味子12-18份,薏苡仁10-20份,鱼腥草15-20份,马齿苋5-15份,
百合25-30份,山药15-25份,黄芩20-30份。
上述药物组合物优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威:
金银花20份,蝉蜕18份,桑白皮12份,枇杷叶10份,土苓苓20份,
防风12份,五味子12份,薏苡仁20份,鱼腥草15份,马齿苋12份,
百合25份,山药20份,黄芩20份。
上述药物组合物可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如水剂,颗粒剂,胶囊或片剂等。
临床观察:
病例数量500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25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其中男性318例;女性182例,采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具体重量份数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在上述组合物范围内微调。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没有固定疗程,直到痊愈为止,一般2-4周即可痊愈,5个月后进行随访。
诊断标准:
临床病状:面部,前胸,背部,上臂等部位皮肤出现白头、黑头粉刺、红色丘疹,或脓性丘疹或脓疱。钳入行结节或囊肿型结节,病灶部位皮出现炎症性红斑,结节,炎症消除后出现色素沉着或疤痕,全身表现为油性皮肤。
体征:全身皮肤油腻,突起的炎症性结节压痛明显,病灶表面凹凸不平。
(1)痊愈:患部皮肤全部恢复正常,与周围健康皮肤比较无差异(除极个别愈合留下的疤痕色素沉着尚未完全消退外)。皮肤表面光滑,皮脂腺分泌明显减少。
(2)有效:患部皮肤表面丘疹,结节及囊肿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减少减轻,病灶部位脓疱,脓性丘疹及炎症性丘疹显著减轻。部分愈合后留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或凹洞,增生性疤痕及蟹足肿。
(3)无效:患病皮肤病灶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或有加重,或愈后又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伟,未经汪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81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