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冷冻锈垢层状结构取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6709.2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6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高金良;庄永伟;李月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G01N1/4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冷冻 层状 结构 取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样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管道冷冻锈垢层状结构取样方法。
背景技术
给水管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形成锈垢,锈垢是指管内壁的黄褐色、多空、凹凸不平的一层沉积物、锈蚀物和粘垢相结合成的复合体;锈垢由内到外分别为腐蚀物层、后沉淀层、生物膜层。给水管道上生物膜的存在会引起水质等问题,包括致病菌的生长、色度和浊度的升高、管道腐蚀的加剧、过水断面的缩小、爆管的发生、能耗增加、输水能力降低等,对饮用水的安全性构成威胁。分析管壁锈垢层状结构是研究管壁是对饮用水安全性影响、管网生物膜生长特性和控制措施中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在给水管道中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锈垢,研究锈垢的形成规律、危害是给水管道中极其重要的课题。
现有的管道锈垢层状结构取样多为:现场换管时截下需要观察的管道。存在以下问题:管道在切割、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作用,使原有松散附着沉积物脱落,仅剩余致密坚硬的锈垢,对管道锈垢层状结构观察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冷冻锈垢层状结构取样方法,以解决传统锈垢器取样时破坏管道原有锈垢层状结构,无法保证取样质量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样点定位过程:
首先选择供水稳定的给水管道作为取样对象,任意选取所述供水稳定的给水管道上一个消火栓作为取样参考点;
步骤二:辅助设备安装定位过程:
取样点定位过程完成后,首先,所述消火栓上固定连接有排水软管,其次在所述消火栓所在的所述给水管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然后在所述消火栓和所述上游阀门之间的给水管道上加工有两个通孔,利用U型橡胶软管的两端穿过两个通孔与所述给水管道相连通,所述U型橡胶软管中装有水,最后将工业冷风机的冷风出口端与冷风管连接,将所述冷风管设置在两个通孔之间的给水管道上;
步骤三:冷冻过程:
辅助设备安装定位后,首先,测出所述给水管道内正常供水时U型橡胶软管中的两液面高差h1;其次,启动工业冷风机,工业冷风机的控温温度设定为-15~10℃,所述工业冷风机通过冷风管对两个通孔之间的所述给水管道进行持续吹送冷空气,观察U型橡胶软管两端液位差h2的变化,直至h1-h2>0.8~1.2m时,停止工业冷风机的工作,关闭所述给水管道的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打开连接在消火栓上的排水软管,将所述给水管道内的水流进行排空;
步骤四:取样过程:
将所述给水管道内的水流排空后,然后在所述两个通孔之间的给水管道上任意选定一段给水管道作为截取样品管道,利用电锯将所述截取样品管道从垂直于水流方向上切出并脱离所述给水管道,将所述截取样品管道进行冷藏密封保存,冷藏温度为-5~0℃,即完成了管道冷冻锈垢层状结构的取样过程。
本发明包含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得到的截取样品管道与传统的截取样品管道相比不但完整保留了给水管道的锈垢层状结构,尤其是完整保留了给水管道内的后沉淀层和生物膜层,有利于给水管道内锈垢层状结构的观察与分析;本发明通过工业冷风机对两个通孔间的给水管道进行冷冻,使给水管道内的腐蚀层、后沉淀层和生物膜层保持原有状态,从而使管道锈垢的层状位置及状态保持不变,便于截取样品管道带回实验室后进行锈垢层状结构的全面观察,对实验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工业冷风机是利用水蒸发降温制冷原理,送风距离远、风量大,能使开放式的场所温度分布均匀,兼具过滤功能;本发明操作方便,可行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样点定位过程:
首先选择供水稳定的给水管道1作为取样对象,任意选取所述供水稳定的给水管道1上一个消火栓2作为取样参考点;
步骤二:辅助设备安装定位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6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