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34025.9 | 申请日: | 2012-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2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骆志伟;王凤国;付进军;王世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智能 配电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载配电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特种车辆所配置的用电设备不断多样化的,既包括直流电器设备,也包括交流电器设备。对车载供配电系统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些设备的用电需求较为复杂。通常来说,直流用电设备主要集中在12V、24V、48V等电压等级,而交流用电设备一般为工频220VAC。功率范围分布在几十瓦到几千瓦不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供电系统提出了对于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进行智能监测、故障诊断、时序控制、远程通讯、信息记录等要求。同时考虑到车内空间有限,对车载配电系统的体积、重量也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车载配电系统仍以简单的开关控制为主。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操控性差。由于缺乏必要的状态监控,长期使用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能满足多种供电设备同时工作的配电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为车辆提供整车电源配送、检测、控制的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包括为各模块提供工作电压的系统电源管理器、电源智能监控器、电源智能监控器连接两个支路,一个支路依次连接有UPS、交流配电时序器A、AC/DC电源;另一个支路依次连接有交流配电时序器B、充电机、电源转换模块;其中AC/DC电源分别为直流配电时序器A、B提供输入信号;电源转换模块分别为直流配电时序器A、B提供输入信 号;所述电源智能监控器,UPS,交流配电时序器A、B,电源转换模块,直流配电时序器A、B之间通过CAN总线相连。
所述电源智能监控器具有两路交流电源输入,经过逻辑控制输出一路交流给后续设备供电,两路交流电分别为市电和发电机提供的220V交流电。
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系统电源管理器依次由三选一智能选择器、直流变换器、二选一智能选择器相连组成,所述三选一智能选择器具有3路220VAC输入,分别为市电、发电机、UPS交流电输入,且3路输入互为热备份;
所述直流变换器将三选一智能选择器输出的220VAC转换为12VDC或24VDC二路不同电压值的直流电;所述二选一智能选择器有二个,一个二选一智能选择器的输入为直流变换器的12VDC和外接原车电池提供的12VDC,另一个的输入为直流变换器的24VDC和发电机电池提供的24VDC。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框图;
图2是电源智能监控器原理图;
图3是交流时序控制器原理图;
图4是直流时序控制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的车载智能配电控制系统框图,所述的车载智能配电系统主要包括电源智能监控器、隔离变压器、UPS及配套电池、交流配电时序器、充电机、AC/DC电源、直流配电时序器、控制面板、系统电源管理器等组成,各单元之间通过CAN总线进行通讯。
如图2所示的电源智能监控器,采用全数字控制方式,控制核心选用了TI公司的TMS320LF2407A型处理器(DSP),有功率母板、切换开关和控制 器等部分组成。能够对欠压保护电压、欠压恢复电压、过压保护电压、过压恢复电压、过流保护电流、短路保护电流、漏电保护条件进行程序设定,具备自动重启动功能。具备防雷功能。
电源智能监控器具有两路交流电源输入,经过逻辑控制输出一路交流给后续设备供电,同时,整个电源智能监控器具有以下功能:
(1)通过数字采样,对两个出入段交流电压、频率、漏电流及输出电流进行采集;
(2)通过数字控制方式完成欠压、过压、过流、短路保护功能,具有欠压、过压恢复功能;
(3)通过防雷设计,使监控器具有防雷保护功能;
(4)通过对TMS320F2407处理器的软硬件设计,实现CAN总线、485总线远程状态查询、控制功能;
(5)通过设计双路互锁保护功能,防止两路交流电源同时导通,造成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4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