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红袍花椒育苗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3604.1 | 申请日: | 2012-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3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威联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袍 花椒 育苗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红袍花椒育苗出苗率高、种植产量高的育苗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花椒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主要栽植在低山丘陵、梯田边缘和庭院周围。 大红袍花椒是种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体的优良品种。它喜阳光、耐干旱,栽植在梯田边缘上枝叶茂密,根系发达,保持水土的作用巨大。它全身都是宝,根、茎、叶、花、果实中含有大量的麻味素和芳香油。花椒叶除可直接食用外,还可提取芳香油,或在夏季放入粮仓与衣柜中预防虫害。花椒花内富含花蜜,流蜜期也较长,是种很好的蜜源植物。其蜜醇甜,香气浓郁,与柑桔花蜜媲美。花椒果皮中各类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含量高达4%~9%。这些物质是制作高级食用香精的原料,更是种重要的食品调味原料。它小但能调味,还能使汗腺通畅,身体舒适,更能促进唾液分泌,有助消化和杀菌,能起到开胃健脾,增强体质的作用。花椒果实可入药,在中医古藉中早有记载:“椒目入药,能除风顺气,明目生发,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杀蛔虫,去寒脾,坚齿发”,另外,还具有促进食欲,治疗慢性胃炎等功效。花椒种子可榨油,据测定含油量25%~30%,出油率22%~25%。椒籽油是制油漆、肥皂和机械润滑油的好原料,经过去涩处理,可供食用。油饼富含蛋自质,是畜禽的优质饲料和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大红袍又称狮于头。树冠较大,高3-5m,树势强健,分枝角度较小,皮刺大而稀,新梢绿红色,小叶5-11片,叶片较大,卵圆形,无毛光滑,较厚而有光泽。大红袍花椒丰产性强,喜肥抗旱,但不耐水湿不耐寒,适宜在海拔300~1800米的于早山区和丘陵区的梯田、台地、坡地和沟谷阶地上栽培。随着花椒食用、药用及外贸出口的增加,花椒种植育苗出苗率和提高花椒产量成为广大种植户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出苗率高,花椒产量高的大红袍花椒育苗栽培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法方案采用了一种大红袍花椒育苗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育苗:于处暑后从生长健壮、结果多的中年树上采集充分成熟、颗粒饱满的果实,采后阴干取出种子;播前进行脱脂处理,用种子质量1%的洗衣粉水浸泡2 d,捞出反复揉搓,拌以草木灰;幼苗覆土厚度在2~3 cm;播种后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麦糠覆盖2~3 cm ;
(2)大红袍花椒树春、秋、雨季均可栽植;春栽宜晚,应在椒苗芽苞即将萌动或开始萌动时进行;秋栽在晚秋至立冬时进行;雨季栽植应在雨后立即抢墒进行;
(3)基肥在果实采摘后立即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混合N、P肥一次施足;追肥在花期、果实膨大期进行;
(4)配合施肥,浇好越冬、萌芽、果实生长3次水;
(5)大红袍花椒树定干高度以50~60 cm为宜,整形以自然开心形为主,一般留主枝5~7个,每个主枝上再选留2~4个侧枝;结果树修剪以疏为主。
大红袍种子选择在秋天进行播种。
大红袍花椒栽培采用地堰栽植模式。
本发明的方法具有的有益效果:该育种栽培方法通过把好采种、播种时间、种子脱脂、覆土、覆盖这五关,保证了种子育苗的出苗率,并采用丰产栽培方法,栽培后进行合理的施肥、追肥、浇水、修剪及病虫害防治,达到了花椒丰产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步骤对大红袍花椒的育苗栽培方法要点进行说明。
大红袍花椒的育苗方法:
采种:于处暑后从生长健壮、结果多的中年树上采集充分成熟、颗粒饱满的果实,采后阴干取出种子,切忌曝晒,以免影响出苗率。
时间:大红袍种子虽然秋、春两季均可播种,但以秋播为佳。首先,秋季土壤墒情好;其次,手续简单,种子小需贮藏;第二,出苗率高,而且整齐。播种时间以10~11月为宜。
脱脂:大红袍花椒种子种壳坚硬油质多,播前必须进行脱脂处理。用种子质量1%的洗衣粉水浸泡2 d,捞出反复揉搓,拌以草木灰即可播种。
覆土:大红袍花椒幼苗顶土能力弱,忌深播,覆土厚度一般掌握在2~3 cm即可。
覆盖:由于播种时覆土薄,极易因干旱影响出苗,故播种后必须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麦糠覆盖2~3 cm ,有利于保墒防止板结,提高出苗率。
大红袍花椒丰产栽培方法
科学规划:大红袍花椒园应建在山坡中下部的阳坡或半阳坡,忌山顶风口。纯椒园株行距般为3 m×4 m;沟坡地椒树林株行距应因地制宜,一般掌握在2.15 m ×3.15 m或4 m;梯田堰边花椒树株距一般为3~3.15 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威联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威联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3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