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旅行车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32156.3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吴佑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实医学图像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旅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电动旅行车,涉及一种新能源的、作为人们日常交通工具用的四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原有的以石油当作燃料的内燃机动车,作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已经广泛使用了一个多世纪,但由于其质量太重、噪声太大、震动太烈、排放的气体污染大气层又太严重,现在已开始要被淡化出人类社会、归入到历史档案中了。
为了消除内燃式机动车这个污染源,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能源的机动车,来代替现有的内燃式机动车,其中首选项目,就是电动车。
目前由于人们尚未统一认识、应该选用何种方案来实现电动车的普遍推广、以迅速取代原有的内燃式机动车,为此特别研究出一种换电站的实施方案,(见“换电站设施”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570819.3)它克服了推广电动车的瓶颈问题,使电动车的广泛使用,得以有实现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电动旅行车,是为社会提供一种轻便-安全、日常代步用的供多人乘坐的四轮电动车。
它具有车体自重轻盈、结构牢固、舒适安全、快速、便捷、无污染、无噪声、无振动、通过能力强、低能耗、续驶公里里程长、并且不受外界电源供应的制约等诸项优点。这12项优点是通过如下的各项具体措施,来逐一保证的:
1、自重轻盈——由于不采用内燃机、减轻整车自重;且车体无振动、车轮就可减窄;采用了先进的减撞技术(专利号2010105589724)和避撞技术(专利号201010602815.9),车体刚度可以减弱;因而就可以大幅度地减轻车体桁架的自身重量:
2、结构牢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减撞技术和避撞技术,不用再担心车体挨撞后的车体变形;
3、舒适、安全——车体自身重量减轻了,就可以有条件在车内讲究装修,以满足车主对舒适度的追求。此车又在车前安装了“鱼眼型汽车大灯”,(专利号2010205850122)并采用了先进减撞技术和避撞技术,这都为此车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
4、快速——由于车体轻盈,负荷减小,车速便于提高;
5、便捷——由于车体轻盈,重心低,转弯灵活,行驶中、车厢不易翻倒和颠覆;
6、无污染——使用电力,无污染气体排放;
7、无噪声——电机带动,无臭无噪;
8、无振动——电机转动平稳;
9、通过能力强——由于车体轻盈,整车重量减轻,道路和桥梁的通过能力增强;
10、低能耗——电机传动效率高;
11、续驶能力强——车身轻,有条件增加电池组的配置量,延长了行驶里程。
12、为了保使本电动旅行车,不受供电系统的控制,保证旅途中不会因为电力不足而中断旅行,在车厢后端,专门再配置一台轻型小马力汽油发电机以应急需。当车载的电池组的电压、降到不足以再带动整车继续行驶时,可以让旅客们下车休息、购物,此时开动这台汽油发电机,使其发出的电、充回到电池组中,这样就可以让此车继续再行驶若干公里、以找到换电站更换电池组继续前行;或在当傍晚入宿途中的客店时充电,以供第二天继续使用。
此外,由于取消了内燃机,车体内的空间大大增加,便于增加行李的总量。
本发明专利电动旅行车,可以分别制成大巴、中巴、或小巴各种类型的车辆,以满足社会上的各个单位、个人和群体团体的各种需求。
同样,车厢内不安装座椅,就是一辆封闭式货车车厢。
附图说明
图1——系电动旅行车之侧视剖面图。
A——备用汽油发电机;B——车厢;C——电池组;D——行李箱;
E——后墙板;F——压簧;G——推板;H——气囊;I——旧轮胎;
J——防撞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1、车轮可以制成四轮或两轮直接用电机驱动的。
2、车前的减撞设备的组装:在车体的桁架前端的一定位置上,焊上一块结实的后墙板E,在板前水平地布上一系列粗压簧F,在其前面,放上一块活动的推板G,再在其前端放上组装好的气囊H和旧轮胎I.。
3、电池组C分别安放在车厢底部、以降低车体重心,更换电池组时,由侧向拉出更换;大巴车可以放置五组电池组,中巴车可以放置三组电池组,小巴车则可以仅放置一组或两组电池组。
4、最后安装防撞设备J。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实医学图像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科实医学图像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21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