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电激活的阻变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8883.2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1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赵鸿滨;屠海令;杜军;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H01L27/24;G11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徐红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活 存储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免电激活的阻变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业即将进入22nm时代,技术节点在向更小的方向推进的过程中,整个半导体存储行业面临着技术与基础材料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目前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基于Si材料的非易失性flash存储器由于其高的存储密度与低的生产成本而成为主流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但是flash存储器自身存在着很多缺点,如:低的耐久性、低的写入速度、写操作中的高电压需求。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器件等比例缩小来获取更高的存储密度使得其隧穿氧化层厚度面临着物理极限,随着隧穿氧化层厚度越来越小,电荷泄露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直接影响到存储器的数据保持能力。
近年来,半导体存储器市场发展对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快的读写速度、更高的存储密度、更低的能耗。为了寻求可以替代传统的基于电荷存储的新型存储技术,研究人员在新型存储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铁电晶体材料(如PZT、SBT、BLT等)的自发极化和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改变极化方向的特性来进行数据存储的铁电存储器;利用硫化物和硫化合金等材料的相变特性存储数据的相变存储器;利用磁致电阻效应来实现高低阻态的转换而达到二值存储的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这些新型的存储技术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铁电存储与磁阻存储在器件单元尺寸继续缩小及提高存储密度上遭遇了瓶颈,相变存储的擦除电流过大成为阻碍其商业化的关键问题。相比之下,阻变随机存取存储器具有器件结构简单、优秀的可缩小性、读写速度快、功耗低,因此成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有力的竞争者。
1962年,Hickmott首先在一系列的二元氧化物材料中发现了电致电阻转变现象。此后,多种氧化物材料被报道具有电阻转变行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电阻转变现象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并着重对电致电阻转变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随着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微加工技术的提高使得电阻转变有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潜力,于是二十世纪末开始了电阻转变现象的第二个研究高潮。
阻变存储器主要是利用薄膜材料在不同电激励的作用下出现高低组态之间的可逆转变现象来进行数据的存储。阻变存储器的结构和电容器相类似,为两个金属电极中间夹着一层绝缘体材料的三明治结构。由于其简单的结构,易于制成交叉阵列结构,从而实现阻变存储器件集成化,获得较高的存储密度。其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101表示顶电极,102表示阻变功能层材料,103表示底电极。
通常情况下,对于阻变存储器,在一次由高阻态向低阻态的转变中,需要初始的一个较大的偏压作用下的电激活过程(electroforming process)来激活器件,然后存储器才能进行正常的存储工作。这种大的偏压操作会对阻变功能层材料造成一定的破坏,并且这种偏压一般都远大于正常的工作电压,不利于存储器外围电路的设计。目前正在研究的具有免激活(forming-free)特性的阻变存储器通常都经过对现有的存储材料进行改性,如在阻变功能层材料中间添加一层金属层,再通过高温退火形成纳米晶来提高缺陷含量。这样的设计工艺复杂,因为寻求直接具有免激活特性的阻变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一些稀土金属氧化物被报导具有免电激活的特性,然而单一的氧化物材料用作阻变存储材料仍然有很多缺点,例如:耐久性差,转变电压一致性差,能耗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免激活特性的阻变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该阻变存储器的阻变材料具有免电激活的阻变特性,并且通过过渡金属易于夺取氧化物中的氧气,自发生成非晶氧化层形成双层阻变功能层从而获得优异的阻变存储性能,能适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存储部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免电激活的阻变存储器,为基于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的阻变存储器,包括底电极、顶电极以及位于所述底电极和顶电极之间的阻变功能层材料,所述阻变功能层材料由一层稀土氧化物薄膜和一层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构成。
所述的底电极材料为TiN、TaN、Pt、Ru、Al、Au。
所述的顶电极材料为Pt、TaN、Ta、Ru、Cu、Au、Ti、A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88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