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形镁合金及其熔铸方法和变形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2005.X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9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华;戚文军;徐静;周楠;蔡畅;郑开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23/04 | 分类号: | C22C23/04;C22F1/06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千知化 |
地址: | 51065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镁合金 及其 熔铸 方法 加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形镁合金及其熔铸方法和变形加工方法,具体是一种添加稀土元素Dy的变形镁合金及其熔铸方法和变形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等优点,在汽车、通讯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重要的轻质高强环保结构材料之一。变形镁合金呈现更好的延展性和综合性能。高强ZK60变形镁合金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商用镁合金之一,其比强度已超高强7075铝合金,但其综合性能仍不能满足所有应用要求,力学性能仍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由于组织中MgZn2相熔点仅为347℃,导致其高温拉伸力学性能较差,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150℃。稀土元素RE具有独特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特性,可增强原子间结合力、减小原子扩散速度、形成高热稳定性的化合物,同时能减少铸锭显微疏松、降低合金热裂倾向、提高合金耐蚀性及降低合金液氧化烧损并减少氧化夹杂缺陷等。因此在镁合金中添加RE是提高其热强性的有效途径。
CN200410081258.5名称为“一种含稀土钇的高塑性镁合金”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通过在ZK60合金中添加稀土Y阻碍热挤压过程中再结晶晶粒的长大,进一步细化晶粒,从而在保持合金高强度条件下提高其塑性。该发明的Mg-(5.0~8.5)Zn-(0.7~2.0)Y-(0.6~0.8)Zr合金挤压态平均晶粒尺寸为5~8④m,室温抗拉强度为322~337MPa,延伸率为18~21.5%。
CN200710011501.X名称为“有效利用稀土元素Y强化Mg-Zn-Y-Zr系镁合金及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通过选取合理的Zn/Y比(6~15),将引入到Mg-Zn-Y-Zr合金基体中准晶相的体积百分含量达到最大,从而使合金获得较高的强度且保留着较好的塑性。该发明的Mg-(5~30)Zn~(0.5~5)Y-(0.3~0.8)Zr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为290~360MPa,延伸率为10~18%。
上述两专利均通过添加Y来获得良好的强度和塑性,但合金室温拉伸力学性能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保持良好塑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度。两者的高Zn含量将导致热裂倾向变严重,且未涉及到高温拉伸力学性能,而良好的高温拉伸力学性能将有助于拓宽镁合金的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Mg-Zn-Zr系合金存在的强度和塑性不足,提出一种提高强度和塑性的变形镁合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变形镁合金的熔铸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变形镁合金的变形加工方法。
本发明所述变形镁合金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Zn5.0~6.0%、Zr0.3~0.9%和Dy0.3~4.3%,其余为Mg。
本发明所述最佳的变形镁合金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Zn5.0%、Zr0.3%和Dy4.3%,其余为Mg。
本发明所述变形镁合金的熔铸方法:在N2和0.2vol%SF6混合气体保护下,待工业纯Mg熔化后升温至730℃,每隔5min依次将工业纯Zn和Mg-Zr、Mg-Dy中间合金加入熔体中;在1h内搅拌熔体两次;然后加入JDMJ型精炼剂搅拌后升温至750~760℃,静置30min;最后待熔体温度冷却至715℃,除渣后倒入强制冷却的圆柱形成型模具中,快速凝固成铸坯。
本发明所述变形镁合金的变形加工方法:上述铸坯在400℃均匀化处理8h,采用正挤压方式,挤压比为40,挤压温度为320~340℃,挤压速度为1.5~2.5m/min。
本发明所述的Mg-Zn-Zr-Dy变形镁合金挤压态平均晶粒尺寸为1~4④m;室温抗拉强度高达370~395MPa,延伸率为12~16.5%,200℃时的抗拉强度为146~171MPa。
Dy属于重稀土元素,加入Mg-Zn-Zr合金中生成高熔点Mg-Zn-Zr-Dy四元系合金相,促进变形加工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和抑制再结晶晶粒的长大,提高其室温和高温拉伸力学性能,拓宽Mg-Zn-Zr系变形镁合金在汽车、通讯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20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础后浇带模板施工方法
- 下一篇:用于检测丙肝病毒基因型的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