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1778.6 | 申请日: | 2012-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9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蔡瑞琳;王玉山;蔡晓薇;贾为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瑞琳;王玉山;蔡晓薇;贾为兰 |
主分类号: | C10M173/02 | 分类号: | C10M173/02;C10N40/00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白京萍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粘稠物 管道 润滑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混凝土泵润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里的高层和超高层楼房越建越多,预拌好的混凝土全部都是采用汽车泵或者混凝土泵,并连接长长的管道将混凝土输送到建筑施工位置。混凝土输送过程中,与输送管道内壁之间有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的存在使得混凝土输送的速度大大减慢,经常造成堵泵事故,而且消耗能源增大,使生产成本增加。
为减少混凝土在管道输送中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传统的润滑管道的方式是采用水泥砂浆法,即在泵送混凝土前先泵送一些配好的水泥砂浆,以润滑混凝土输送泵和管道,由于润滑管道用的水泥砂浆大都和随后输送的混凝土混合在一起,这也就造成了混凝土标号降低,更严重的会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因此,传统的水泥砂浆润滑管道的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建筑质量隐患。
近几年来,建筑市场出现了一种由纤维素醚、碱和无机盐类等物质配制而成的管道润滑剂来代替润泵水泥砂浆,该物质虽然可以起到一些润滑管道的作用,但用该类物质配制的管道润滑剂在使用时溶液均匀性不好,易沉淀分层,在较长的管道里不能均匀的湿润管道内壁,因此,润滑管道的作用不好。碱和无机盐类物质局部大量地进入到混凝土中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并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给建筑工程造成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要求该润滑剂对输送混凝土的管道的内壁润滑性好、不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另外要求提供该润滑剂的制备方法,要求该制备方法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包括以下各重量份的组分:
水溶性硅油 0.05~1.2重量份
海藻酸钠 1~3.5重量份
黄原胶 0.6~2.2重量份
聚丙烯酰胺 1~2.5重量份
水 20~60重量份。
为简洁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发明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均简称为本润滑剂。
水溶性硅油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润滑性,表面张力很低,无毒、无腐蚀、不污染环境。可提高涂层的流平性,使涂层平滑。
黄原胶极易溶于水,在水溶液里有很高的悬浮能力,其溶胶分子能形成超结合带状的螺旋共聚体,有很强的乳化稳定作用和高悬浮能力。
海藻酸钠具有很强的成膜能力和吸湿性,在溶液里的乳化剂和稳定剂较好。
聚丙烯酰胺具有可以降低液体之间的磨擦阻力作用。
本润滑剂以水溶性硅油为主体,并添加了海藻酸钠、黄原胶等物质,大大提高了管道润滑剂的润滑性能,比传统的水泥砂浆润滑管道的方式和纤维素醚、碱和无机盐类等物质配制而成的管道润滑剂的内壁的润滑性更好,且不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对钢筋也没有腐蚀作用。
因为海藻酸钠、黄原胶、聚丙烯酰胺和水溶性硅油的水溶液对混凝土均有一定的减水和流平作用,所以,本润滑剂进入到混凝土之中后,在震动器的作用下可使混凝土在模具里流动性更好,震动的更加密实,混凝土构造柱的表面更加光亮。
综上所述,本润滑剂不溶于混凝土,对输送混凝土的管道的内壁润滑性好,可用于远距离用泵输送混凝土类的粘稠物体,能明显降低混凝土与管道之间的摩擦及管道阻力,延长输送管道和输送泵的使用寿命,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且无毒、无污染,环保性能好,对钢筋无腐蚀作用,使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
本润滑剂中的各个组分均为市售品。
本润滑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具体为:在搅拌状态下将海藻酸钠、黄原胶、聚丙烯酰胺缓慢加入到水中,使各组分均匀溶解在水里;再缓慢加入所述水溶性硅油,继续搅拌5~30分钟即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泵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润滑剂,包括以下各重量份的组分:
水溶性硅油 0.05重量份
海藻酸钠 1重量份
黄原胶 0.6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瑞琳;王玉山;蔡晓薇;贾为兰,未经蔡瑞琳;王玉山;蔡晓薇;贾为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17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