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摸屏的布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0817.0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0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屏 布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线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摸屏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市场上大热的电容式触摸屏是利用ITO来完成侦测触摸的动作,所谓ITO(铟锡氧化物)是一种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材料,目前,其在仪器仪表、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都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而电容式触摸屏上ITO的布线一般是双层,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电场,当使用者触摸时,表面行或列的交叉处感应单元的互电容(也称耦合电容)会有变化,根据上述变化最终可检测出触摸点的具体位置。
触摸屏的布线结构需根据触摸屏的尺寸大小来布设,触摸屏的尺寸越大,ITO层上布设的触控电极数量越多,从而造成触摸屏成本的大幅提高。并且由于触控电极多采用菱形或长条状结构,难免会带来多指触控侦测不稳定、电源噪声干扰较大、画线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亟需加以改善,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用较少的触控电极即可实现大尺寸触摸屏的布线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摸屏的布线结构,能够用较少的触控电极即可实现大尺寸触摸屏的布线结构需求且线性度更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摸屏的布线结构,所述触摸屏的结构包括保护板、上层ITO、玻璃板、下层ITO,所述上层ITO和下层ITO 分布在所述玻璃板的同侧或两侧,所述每层ITO上分别设有若干个触控电极,所述上层ITO上设有多个Y触控电极,所述下层ITO上设有多个X触控电极,所述X触控电极和Y触控电极的形状均为中空的矩形框,在所述X触控电极和Y触控电极的交叠处呈中心对称地设有若干个悬浮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矩形框的双层ITO布线结构,以较少的触控电极即可实现大尺寸触摸屏的布线结构需求,并且在触控电极内部增加悬浮块的设计,显著提高了ITO层的侦测灵敏度和线性度,有效屏蔽了电源噪声干扰。
附图说明
图1(a)是X触控电极的形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b)是Y触控电极的形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摸屏的布线结构中X触控电极与Y触控电极交叠处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a)、(b)是本发明触摸屏的布线结构中X触控电极与Y触控电极交叠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X触控电极,2、Y触控电极,3、矩形悬浮块,4、正方形悬浮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触摸屏的布线结构,所述触摸屏的结构包括保护板、上层ITO、玻璃板、下层ITO,所述上层ITO和下层ITO 分布在所述玻璃板的同侧或两侧,所述每层ITO上分别设有若干个触控电极,所述上层ITO上设有多个Y触控电极2,所述下层ITO上设有多个X触控电极1,所述X触控电极1的数目多于所述Y触控电极2的数目,以此可有效屏蔽电源噪声干扰,显著提高了上层ITO的感应灵敏度。所述X触控电极1和Y触控电极2的形状均为中空的矩形框,在所述X触控电极1和Y触控电极2的交叠处呈中心对称地设有若干个悬浮块。
请参阅图1(a),所述X触控电极1的形状为中空的矩形框,其长边的宽度(a+b)是所述保护板的厚度a和所述玻璃板的厚度b之和,如图1(b)所示,所述Y触控电极2的形状也为中空的矩形框,其长边的宽度a等于所述保护板的厚度a,其短边的宽度设计较窄,该宽度根据触摸屏的制造工艺而定,若触摸屏为印刷工艺制造,则所述短边的宽度是0.3mm。所述X触控电极1和所述Y触控电极2的长边的宽度设计,可明显增强触摸信号的强度,进而提高了ITO层的侦测灵敏度。所述X触控电极1中间的间隙宽度与所述Y触控电极2中间的间隙宽度相等,且所述X触控电极1与所述Y触控电极2之间的间距也相等,此时ITO层的感应信号均匀,产生的感应电容强度也一致。所述触控电极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用较少的触控电极即可实现大尺寸触摸屏的布线结构需求,节约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08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