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阳离子对称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9676.0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何道航;观富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38/08;A61P31/04;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宁尚国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阳离子 对称 两亲性 组装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组装多肽领域,具体涉及一类阳离子对称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及其作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纳米抗菌药物及检测微环境变化的分子传感器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肽分子自组装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分子设计和固相合成等手段可以得到成千上万种结构相异的肽分子,肽分子自组装后形成的纳米尺寸材料具有广泛的潜在用途。国内外已有多肽材料应用于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报道,包括用于3D细胞培养、组织修复、药物运输以及止血等,但目前现有技术公开的能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寸材料用于上述领域的多肽在结构上多具有全程或半程电荷匹配的特点(唐丽丽,何道航*.广东化工,2011,38(1):76-79.)。对于阳离子多肽,作为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有望克服临床上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国内外报道多用于构建抗菌剂。本发明设计出了一类阳离子对称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它们的一级结构与上述多肽不同,具有阳离子对称性,具有抗菌作用,还可以应用于检测微环境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能够自组装的阳离子对称两亲性多肽。
本发明第二目的在于提供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在制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纳米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三目的在于提供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在制备检测微环境变化的分子传感器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类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其氨基酸序列的通式如下:
Ac-X1-Leu-Ile-X2-X3-Val-X3-X2-Ile-Leu-X1-NH2,其中Ac表示N端乙酰化,NH2表示C端氨基化,X1、X2、X3为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且正电荷以Val为中心点两边对称,序列中的氨基酸全为L型氨基酸。X1、X2、X3为相同或不同氨基酸均可。
所述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为Arg、Lys或His。
所述的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氨基酸序列优选为Ac-RLIRKVKRILR-NH2、Ac-KLIRKVKRILK-NH2、Ac-KLIKKVKKILK-NH2、Ac-HLIKKVKKILH-NH2、Ac-HLIHKVKHILH-NH2、Ac-HLIHRVRHILH-NH2、Ac-HLIRRVRRILH-NH2、Ac-KLIRRVRRILK-NH2、Ac-KLIKRVRKILK-NH2或Ac-RLIRRVRRILR-NH2。
所述的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在制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纳米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在制备检测微环境变化的分子传感器中的应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多肽自组装是其分子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自发组合形成一种结构明确、构造稳定、具有某种理化性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
(2)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因此,此种多肽可以在制备检测微环境变化的分子传感器中应用。不同的环境条件主要指为不同肽浓度、温度、NaCl浓度、Na2SO4浓度、SDS浓度及TFE体积分数的溶液。
(3)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阳离子对称的两亲性自组装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研制适于临床上使用的新型纳米抗菌药物。
(4)本发明提供了一类新型结构的自组装多肽,增加了自组装多肽的类型。
(5)本发明提供了一类新型的分子传感器、一类新型的抗菌药物,有利于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阳离子对称两亲性自组装多肽的三维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阳离子对称两亲性自组装多肽的高效液相(HPLC)色谱图,结果显示它的纯度是9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96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