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管机的模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6986.7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葛建华;陈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7/08 | 分类号: | B21D7/08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管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线路施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弯管机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在电力线路施工中通常会遇到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移动的建筑物的障碍的情形,于是需要借助于弯曲的管子作为导引线路的载体,从而由弯管机将直长的管子弯曲。
关于弯管机的技术信息可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923087Y推荐有“立式弯管机”、CN200995238Y提供的“立式弯管机”、CN1626294A公开的“弯管机”和CN100581674C公告的“弯管机”以及CN2827577Y披露的“弯管机”,等等。
如业界所知之理,用于将管子成形的模具是弯管机的重要部件,因为,如果模具结构有失合理,那么必然会产生并不限于的以下不利因素:其一,被弯折后的管子的质量难以保障,例如易出现塌折即压瘪现象(CN2923087Y即存在该问题);其二,会使弯管机的整体结构复杂化(CN2827577Y存在该问题);其三,对不同管径的管子的适应性差,从而增加换模几率影响施工效率。然而,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方案均未给出得以全面地避免这些技术问题的启示。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在对管子折弯过程中出现管子塌折情形而藉以保障弯管质量、有利于方便地与弯管机配接或更换而藉以简化弯管机的整体结构和有益于增进对不同管径的管子的适应性而藉以减少换模几率并提高电力施工效率的弯管机的模具结构。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弯管机的模具结构,包括一弯管模盘,在该弯管模盘的一侧构成有一扇形模,在该扇形模的边缘部位构成有彼此分隔的并且直径不同的一组弯管腔,该组弯管腔彼此呈阶梯排列,在弯管模盘的中央并且朝向扇形模的一侧构成有一弯管模盘轴套座,在该弯管模盘轴套座的中央开设有贯穿弯管模盘的轴套配合孔,而在弯管模盘的另一侧的边缘部位并且围绕弯管模盘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突起于弯管模盘的平面的凸台螺母;一管体限位器,该管体限位器固定在所述扇形模的一端,并且与所述的一组弯管腔的一端腔口部位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扇形模的所述一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管体限位器的位置开设有一组螺钉孔,在管体限位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螺钉孔的位置开设有一组固定孔,各固定孔由限位器固定螺钉与螺钉孔固定,而在管体限位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构成有一组彼此分隔的限位指爪,各限位指爪构成有一限位指爪弧形腔,限位指爪弧形腔朝向弯管腔并且与弯管腔的所述腔口部位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弯管腔的数量为二至六个,所述的限位指爪的数量与弯管腔的数量相等。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弯管腔的横截面形状呈英文字母的C字形。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弯管模盘的一侧构成有一扇形模并且在扇形模的边缘部位构成有一组彼此分隔的并且呈阶梯状排列的直径不同的弯管腔,因而在弯管模盘带动扇形槽旋转并对管子施加折弯力时表现出圆弧过渡而不会造成对管子的塌折,有助于确保弯管质量;由于在弯管模盘朝向扇形模的一侧的中央构成有一弯管模盘轴套座,并且在另一侧的边缘部位间隔固定有一组凸台螺母,因而可方便地与弯管机配接或分离,有利于简化弯管机的整体结构;由于存在一组直径不同的弯管腔,因而可增进对不同直径的管子的适应性,减少换模几率并且有益于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弯管模盘的另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69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