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速箱的轴承润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5214.1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文;曹宇;王东平;陶维玉;周卫;李伟才;程敏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B66B11/0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何艳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速 轴承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承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速箱的轴承润滑结构,特别是立式电梯曳引机减速箱中安装于主动轴上方的轴承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滚动轴承在运转过程中,内部元件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对滑动,从而导致摩擦发热和元件磨损,为了降低磨损、防止锈蚀,避免因摩擦发热引起工作温度过高,必须进行可靠的润滑。轴承的润滑方法大致分为脂润滑和油润滑两种。脂润滑的轴承结构设计简单,润滑脂可起很大的密封作用,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但是润滑脂的性质不如润滑油稳定,摩擦功耗大,不宜在高速和温度变化大的场合应用。所以在高速、高温的条件下则采用油润滑,油润滑时,油膜形成和补充性好,还起冷却散热作用,降低轴承的温升。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立式电梯曳引机减速箱结构,所述的减速箱包括蜗杆轴1、主轴2、蜗轮3、箱体4,蜗杆轴1的两端通过一对滚动轴承转动地置于箱体4上,且蜗杆轴1的一端伸展至箱体4外与电机(图中未示出)相连,蜗杆轴1的轴向依靠蜗杆轴透盖9压住轴承6的外圈而实现轴向定位。主轴2通过滚动轴承枢置于箱体4上,主轴2中间套装有蜗轮3,蜗轮3与蜗杆轴1上的螺纹段101相互啮合传动。安装于蜗杆轴1上方的轴承6的下端面内侧压靠在蜗杆轴1的轴阶上,轴承6的下端面外侧压靠在油封座7上,油封座7与蜗杆轴1之间套设有第一油封8。轴承6的上端面外侧被蜗杆轴透盖9压住实现蜗杆轴1的轴向定位,蜗杆轴透盖9中部内圈与蜗杆轴1之间也设有第二油封10,轴承6的上端面内侧由锁紧螺母12进行固定。该结构中,轴承6中加有润滑脂,当混入水分、灰尘、磨屑时难以分离;当蜗杆轴1在高温环境下高速转动时,润滑脂的稳定性变差,摩擦力距较大,磨损功耗变大,导致振动、噪音,轴承寿命大大降低,所以在这种工况下就需要频繁的更换润滑脂,但是为了更换润滑脂,就必须设置供应和排除润滑脂的管道和收集使用过的润滑脂收集器,成本高,结构设计和更换维护过程都比较繁琐。所以在高温高速的工况下,该结构需要改用油润滑,通过润滑油的循环,带走轴承周围大量的热量,并且冲走杂质,但润滑油易流动,故需要设计一种具有良好保油功能的轴承润滑结构,将润滑油循环的输送到轴承部件中。
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润滑效果好、结构设计简单、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的减速箱的轴承润滑结构。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减速箱的轴承润滑结构,所述的减速箱包括主动轴、从动轴,主动轴与从动轴通过各自轴上的螺纹段相互啮合传动,主动轴通过轴承立式安装于减速箱内,其特点是:所述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旋转部件、轴套,
所述的旋转部件位于主动轴的螺纹段上方,与主动轴一体构成或通过联接件与主动轴固定;轴承设在旋转部件上;主动轴上从轴承下端面到螺纹段的轴段上套有一个或多个轴套;
在靠近主动轴螺纹段的轴套端部开设有进油口,在靠近轴承上端面的旋转部件上设置出油装置,在旋转部件和/或轴套上开有螺旋槽,在旋转部件转动的过程中,进油口与出油装置之间可通过螺旋槽连通;
减速箱的齿轮副啮合传动时,润滑油被甩入进油口,进而通过螺旋槽和出油装置输送到轴承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减速箱为蜗轮蜗杆减速箱,所述的主动轴为蜗杆轴,蜗杆轴与从动轴通过各自轴上的螺纹段相互啮合传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部件为蜗杆轴的一部分轴段,轴承设在蜗杆轴上,蜗杆轴上从轴承下端面到螺纹段的轴段上套设一轴套,该轴套的一端压靠于蜗杆轴的螺纹段台阶上、另一端压靠于轴承下端面上,轴承的上端面由轴承垫圈和锁紧螺母固定,所述的螺旋槽开设在蜗杆轴上,所述的出油装置为在靠近轴承上端面的蜗杆轴段上开有凹槽,在轴承垫圈上开有出油口,凹槽分别与螺旋槽、出油口连通,减速箱的蜗轮蜗杆啮合传动时,润滑油被甩入进油口,进而通过螺旋槽、凹槽和出油口输送到轴承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2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