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红外感应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5166.6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4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毛振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振刚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10 天津市河北区律***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红外 感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智能红外感应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近几年,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存在缺口,因此节能思想尤为重要。电力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面,因此电能的节能尤为重要,要节能首先要做到节约能源,其次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更加人性化和节能的用电器。
现在的公共场所应用最多的照明还是几年前出现的声光控延时灯具和开关。这种灯具和开关的出现,实现了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目前已成为主流产品。当然,这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实现了节能的目的,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于这种产品本身性能的限制,这种声光控灯具和开关自动控制的实现需要声音的配合,这就给大众需要的安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噪声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种声光控灯具和开关已慢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更加节能和环保的自动照明控制产品的出现,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虽然现在已有很多红外感应灯,但是其感应范围小、灵敏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根据光线的明暗,且当检测到人体信号时即开灯,无人体信号时则进行延时关灯、感应范围广、灵敏度高的智能红外感应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智能红外感应灯,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光感应模块、红外线感应模块、延时开关模块和发光元器件模块,其中,红外线感应模块包括超广角菲涅尔透镜;所述光感应模块连接红外线感应模块,所述红外线感应模块连接延时开关模块,所述延时开关模块连接发光元器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各模块供电。
而且,所述的发光元器件模块为节能灯或LED灯。
而且,所述的光感应模块采用光敏电阻。
而且,所述的红外线感应模块还包括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而且,所述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采用光电元件。
而且,所述的智能红外感应灯的外壳上采用鳍片设计。
而且,所述的延时开关模块采用可控硅整流元件。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中采用了鳍片设计,可以循环导流空气,最大程度的解决了智能红外感应灯的散热难题;同时采用的超广角菲涅尔透镜探测角度为180度,避免了因普通菲涅尔透镜探测角度小而出现的盲区,当人在任何角度都可以探测到,增加了智能红外感应灯的灵敏度及感应范围。
2、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红外感应灯会根据环境亮度变化自动对室内的照明进行调节,无论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保证一个舒适的照明环境。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是智能红外感应灯最大的特点,开关全自动,省事,杜绝了有人开,无人关的用电浪费。采用高亮LED灯或节能灯为发光光源,光效高,寿命长,省电率比相同亮度下的普通灯高60%。
3、本发明设计合理,采用的延时开关模块由于触发时不需要人发出任何声音,而是人走过时身体向外界散发红外热辐射最终控制灯具的开启,当人离开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延时,自动熄灭。因为不同于声光控灯,不需要声音和开关控制,从而避免了声控噪音的侵扰,同时因为它是感应人体红外热辐射控制开关,所以避免了无效电能的损耗,达到节能效果。智能红外感应灯的应用范围广泛,在楼道、阳台、厨房、卫生间、仓库、电梯口、儿童房、酒店走道和杂物间等需要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场所均非常适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一种智能红外感应灯,包括电源模块、光感应模块、红外线感应模块、延时开关模块和发光元器件模块,其中,红外线感应模块包括超广角菲涅尔透镜;所述光感应模块连接红外线感应模块,所述红外线感应模块连接延时开关模块,所述延时开关模块连接发光元器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各模块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振刚,未经毛振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1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