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播放器中进行3D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2686.1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4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昊宇;王跃欢;郭锐;王少瑜;刘睿姝;姚键;邱丹;阙宏宇;潘柏宇;卢述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一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04 | 分类号: | H04N13/04;G02B2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播放 进行 视频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维视频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三维视频的逐步兴起,三维立体效果的显示技术成为目前火热的技术之一。
在视频中实现的3D效果就是利用双眼立体视觉原理,通过让双眼所看到的图像不同,使用户从显示器上获得三维空间影像的视觉效果,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比较成熟的3D技术包括以下三种:
1.色差式3D技术(即:Anaglyphic3D),是指:用两台摄像机以不同视角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色差式3D先由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使得一个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像,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见不同的图像,这样的方法容易使画面边缘产生偏色,需要配备最常见的红蓝3D眼镜。
2.偏光式3D技术(即:Polarization3D),是指:利用光线有“振动方向”的原理来分解原始图像的,先通过把图像分为垂直向偏振光和水平向偏振光两组画面,然后3D眼镜左右分别采用不同偏振方向的偏光镜片,这样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两组画面,再经过大脑合成立体影像,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偏光眼镜。
3.主动快门式3D技术(是指:ActiveShutter3D),是指:根据人的双眼对影像频率的捕捉敏感度来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刷新率(至少120Hz),为左眼和右眼分别输出60Hz快速刷新的图像,这样会在人的大脑实现立体的视觉感受,配合使用的是主动快门式3D眼镜。
目前,三维视频显示技术在电视机等传统设备上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于视频网站来讲,能够提供三维视频播放的比较少,或者既使能够提供三维视频,其实现的三维视频技术功能也比较单一,一般都仅实现了色差式3D技术,因此,就视频网站所提供的视频来讲,一方面是其提供的3D视频质量不佳,另一方面,现有的播放器无法根据用户或设备的不同进行多模式提供,由此导致用户观看体验不是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例如,flash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其将3D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灵活观看的3D视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播放器加载原始视频,并利用元信息判断原始视频的3D格式;
S2,根据不同的3D格式分别进行色差处理、偏光处理、快门处理;
S3,对经过色差处理、偏光处理、快门处理的上方视频和下方视频进行合成;
S4,对经过色差处理、偏光处理、快门处理的左方视频和右方视频进行合成;
S5,将上下方合成的视频与左右方合成的视频再次进行合成;
S6,对合成后的视频尺寸进行拉伸处理;
S7,经过上述的处理过程,得到一张3D图片,再通过连续重绘后续图片,最终形成动态3D视频。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进行色差处理的具体过程为:
根据用户选择的色差模式计算出相应的视频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最终形成3D图像。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进行偏光处理的具体过程为:
把视频处理分为垂直向偏振光和水平向偏振光两组画面。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的播放器之三维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进行快门处理的具体过程为:
把视频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形成对应左眼和右眼的两组画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一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合一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2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