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水动态信息化注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12476.2 | 申请日: | 2012-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0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 发明(设计)人: | 袁晏仁;邓尤东;帅建国;周凯;高东波;刘灿;张艳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信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动水动态信息化注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铁路及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复杂岩溶区域隧道相继修建,预防及治理岩溶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成为隧道施工的主要技术难题,大量隧道工程穿越地质复杂地段。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以投资最少,施工进度最快的施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注浆为一次性设计,即为全断面注浆堵水,不能根据隧道不同里程段水量分布情况调整注浆孔数、注浆配比等,即使水量小的情况下也需按照水量大的断面实施注浆堵水,这样即延长了注浆堵水的时间、浪费注浆材料等,经济效益浪费巨大。
因此需要一种既可减少注浆孔数,又可缩短注浆时间和减少注浆量且同时保证注浆效果的注浆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无效注浆孔数,以达到缩短注浆时间和减少注浆材料浪费且同时保证注浆效果的注浆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动水动态信息化注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超前地质预报获取隧道地质参数,分析地质参数,判断是否需要注浆,若满足开挖要求,进入步骤S7开挖施工,否则进行下面步骤;
S2: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建立注浆地质模型,根据注浆地质模型制定注浆初方案;
S3:根据注浆初方案,对掌子面分8扇区布设探孔;
S4:根据现场8扇区钻探获取的地质参数完善地质注浆模型,将注浆区域划分为强水区、一般区和弱水区;
S5:分别对强水区、一般区和弱水区进行动态注浆施工;
S6:检查注浆效果是否达标,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5进行补注浆施工;
S7:达到开挖要求,进行开挖施工。
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获取隧道地质参数信息具体包括TSP203、红外线探水、地质雷达、超级高密度电法测水或大地电磁物探勘测形成的信息。
进一步,所述现场钻探地质参数信息包括现场钻探获取的动水分布、岩层裂隙走向、溶洞和溶腔等不良地质参数。
进一步,所述步骤S3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获取钻探地质信息,完善地质注浆模型,根据注浆模型动态调整注浆布孔、钻机开孔坐标、角度、注浆材料和浆液配比、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注浆参数信息;
S32:根据完善的注浆模型进行动态信息化注浆。
进一步,对所述弱水区进行检查性注浆,对一般区进行常规注浆。
进一步,对所述强水区进行重点注浆。
进一步,所述判断是否达到施工开挖指标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的:
S11:当隧道出水量>3m3/m.d时,需进行岩溶隧道围截顶水注浆施工;
S12:当隧道出水量<1m3/m.d时,直接进行开挖施工。
进一步,所述强水区和弱水区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的:
S41:当出水量>10m3/h时,为强水区;
S42:当5m3/h≤出水量≤10m3/h时,为一般区;
S43:当出水量<5m3/h时,为弱水区;当出水量<1m3/h时,为无水区。
进一步,所述注浆效果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S61:当检查孔出水量≥0.2L/min.m时,需要进行补注浆;
S62:当检查孔出水量<0.2L/min.m时,达到注浆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超前地质预报:TSP203、红外线探水、地质雷达、超级高密度电法测水、大地电磁物探勘测成果资料,建立地质注浆初模型,制定注浆初方案,根据注浆初方案进行布设探水孔,根据现场钻探资料进一步分析动水分布、岩层裂隙走向、溶洞、溶腔情况等地质参数,完善地质注浆模型,根据完善的注浆模型对强、弱水区分别进行动水动态信息化注浆施工。本发明做到现场钻孔注浆施工动态调控,达到可控注浆的目的,本发明有效优化注浆孔数,缩短了单循环注浆周期,降低了注浆材料的浪费,在满足注浆效果的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24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率变换器
- 下一篇:一种荧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