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氧化抗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1179.6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9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殷凤仕;姜学波;薛冰;周丽;徐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32 | 分类号: | C22C38/32;C21D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49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抗热 疲劳 模具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钢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抗氧化抗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作模具钢在高温复杂环境下工作,承受很大的冲击力,模腔和高温金属接触后,局部温度达到500-800℃,还经受着反复的加热和冷却,要求具有高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抗热疲劳性能。目前,常用的热作模具钢材料有3Cr2W8V和4Cr5MoSiV (H13钢)等。用这些模具钢材料制造热锻模、压铸模和热挤压模时,由于高温强度低,抗氧化和抗热疲劳性能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氧化和变形,在型腔的内表面出现热疲劳裂纹(龟裂),不仅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降低成型件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工作性能优良的抗氧化抗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其制造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氧化抗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为:碳0.02~0.15,硅0~1.2,锰0~0.6,磷0~0.030,硫0~0.015,铬8.0~12.0,钼0.2~0.6,钨1.5~2.3,钒0.8~1.2,氮0.01~0.15,铌0.05~0.20,钴1.0~4.0,硼0.005~0.015,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氧化抗热疲劳热作模具钢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构成元素的原料组成物经熔炼浇注制得模具钢钢锭;2)锻造或轧制;3)退火;4)最终热处理,其特征在于退火工艺为:800-850℃保持1-2h,空冷;最终热处理工艺为:1030-1150℃保持0.5-2h油冷,600-700℃保持1-2h空冷。
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原理是:通过提高铬的质量百分数到8-12%提高钢的高温抗氧化性,调整碳含量和添加氮元素形成碳氮化物弥散强化相保证高温强度,并通过优化合金元素的配比提高钢的临界温度Ac1。经最终热处理后,钢的组织由板条状回火马氏体,其上均匀分布着稳定的高密度碳氮化物弥散相,因而具有高的高温强度。高的高温强度和高的临界温度,使本发明钢具有良好的抗热疲劳性能。
下面对本发明钢各构成元素含量范围的选择理由进一步解释如下:
碳:降低临界温度Ac1,促进M23C6(M指Cr、Fe等金属元素)型碳化物析出,抑制碳氮化物以弥散形式析出,不利于高温强度和抗热疲劳性能的提高。因此,本发明钢中,碳的质量百分数控制在0.02~0.15%之间;
氮:与碳、铌、钒元素结合形成MX(M指V、Nb等金属元素,X指C和N)型碳氮化物强化相。氮含量过高,易于形成粗大碳氮化物相,不利于提高高温强度,过低又不足以形成足够的碳氮化物强化相。因此,本发明钢中氮的的质量百分数控制在0.01~0.15%。
铬:提高耐蚀性和抗氧化性,但过高的铬含量会导致最终热处理加热时形成大量δ-铁素体,不利于高温强度的提高。因此,本发明钢中铬的质量百分数控制在8~12%之间。
钴:奥氏体形成元素,起抑制δ-铁素体形成的作用,但又不降低钢的临界温度。但因钴的价格昂贵,尽量少用。因此,本发明钢中钴的质量百分数控制在1~4%之间。
钼和钨:固溶强化元素,提高钢的高温强度,同时还有提高钢的淬透性和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作用。但含量过高,会促进δ-铁素体的形成。因此,本发明钢中钼和钨的质量百分数分别控制在0.2~0.6%和1.5~2.3%之间。
钒和铌:是MX型碳氮化物强化相形成元素。含量过低,不足以形成足够的MX型碳氮化物强化相,含量过高,又会在熔炼和凝固过程中容易形成粗大碳氮化物相,在最终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难以溶入奥氏体。热疲劳裂纹容易在残留的粗大碳氮化物相与基体的界面处形核,从而降低钢的抗热疲劳性能。因此,本发明钢中,钒和铌质量百分比分别控制在0.8~1.2%和0.05~0.20%之间。
硅、锰、磷和硫:作为杂质元素,其质量百分含量分别控制在Si≤1.2%,Mn:≤0.6%,P:≤0.030%,S:≤0.015%。
本发明热作模具钢的制造方法中的退火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硬度,便于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切削加工,锻造后的模具钢经800-850℃保持1h后空冷退火,硬度在20-35HRC之间。最终热处理的目的是为获得板条状回火马氏体,使钢的组织中含有均匀分布的高密度碳氮化物弥散相,从而获得高的高温强度和抗热疲劳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11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