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11066.6 | 申请日: | 2012-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6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 发明(设计)人: | 桐生幸一;白承锡;高桥贵世;小林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02;H01R13/46;H01R13/629;H01R24/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文的说明书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用于建立电连接。第一连接器的接触件和第二连接器的接触件彼此接触,以建立电连接。第一连接器可以是插头连接器,并且第二连接器可以是插口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随后彼此接合以用于电连接。在这样做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中的一者或两者可需沿着接合运动的方向移动,由此需要用于联接连接器的一定水平的空间。
如果用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所需的空间能够减小,则能够在减小的空间中执行连接器的联接。当设置在连接器上的接触件数量增加时,连接器的尺寸增加,这趋于导致用于联接所需的较大空间。因此,期望的是减小联接具有大量接触件的连接器所需的空间。
因此,优选的是提供以下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各具有多个能够容易地进行联接的接触件,同时需要用于联接连接件的减小的空间。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82208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1301
发明内容
根据实施例,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一接触件、以及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可活动部分,其中第一接触件具有相应的凸出形状的第一接触部,并且第一可活动部分连接到第一接触件,以能够和第一接触部一起移动,其中第二连接器包括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二接触件,以及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可活动部分,其中第二接触件具有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相应的第二接触部,并且第二可活动部分连接到第二接触件,以能够与第二接触部一起移动,并且其中,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彼此接触,由此电联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如下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具有多个能够容易地进行联接的接触件,同时需要用于联接连接件的减小的空间。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以下的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另外的特征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倾斜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插头接触件的倾斜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倾斜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插座接触件的倾斜立体图;
图5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
图6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
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平面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横向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横向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15图示联接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给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描述。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第一连接器>
首先将描述第一连接器100。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括布置在一条线上的多个插头接触件110。如图2所示,通过弯曲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窄板形成每个插头接触件110。每个插头接触件110具有在其中心处形成为凸出部分(局部升高部分)的插头侧接触部111,并且还具有在两端的附近各形成为凸出部分(局部降低部分)的插头接触件固定部分112。
插头接触件110具有弹簧特性。通过在两端处固定插头接触件固定部分112,插头侧接触部111被构造成竖直(即,在垂直于插头接触件110所安装的板的方向上)移动,这归因于插头接触件110在插头接触件固定部分112和插头侧接触部111之间的部分处的弹簧特性。具体地,插头侧接触部111被构造成基本沿着垂直于接触平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接触平面在插头侧接触部111和插座侧接触部分211接触的点处与插头侧接触部111相切,下文中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未经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10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