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部开放的频率可调谐振式微波反应腔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9087.4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8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樊勇;程钰间;王磊;夏支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12 | 分类号: | B01J19/12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部 开放 频率 可调 谐振 式微 反应 | ||
技术背景
本发明属于微波能应用技术领域,涉及频率可调的谐振式微波反应腔。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功率微波已经广泛应用于加热、医疗、干燥、镀膜、环保、辅助萃取等场合,获得较佳效果。为了认知微波能应用和微波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研究人员需要利用微波反应装置,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少量样品的反应机理,最终指导工业大规模应用。
随着研究和应用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微波频率对反应效果非常重要。例如,某一样品对微波的吸收是与微波频率相关的,即某一频率下,能更好的吸收微波能量,提高反应效率。因此,希望开展不同微波频率下,微波反应的相关研究,从而准确认知不同物质微波反应的最佳频率,这就对微波反应装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工作频率可重构。
目前,小规模的微波反应装置已有多种,其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微波源、微波传输系统、微波反应腔。频率可重构的微波反应装置对这三部分的要求分别是:微波源可输出宽频带的大功率微波,微波传输系统可支持宽频带微波的传输,微波反应腔可在宽频带范围内使用。(参见:金钦汉,戴树珊,黄卡玛著《微波化学》,第四章第4节,科学出版社,1999年。)
(1)现有微波反应装置中普遍采用电真空器件来提供输出功率,但因其工作带宽较窄,无法满足频率可重构的要求。因此,需要采用信号发生器结合高增益固态放大器的方法,在很宽工作频带内产生较大的微波输出功率,当前市场已有现成产品可供采购。
(2)当微波传输系统传输功率低于500W时,可采用同轴传输线进行传输,相较功率容量更高的波导结构,同轴传输线可使用的频带范围极宽。同时,微波反应装置中所需的辅助器件,如耦合器、环形器等,也可采用同轴传输线来实现带宽工作。
(3)为了在有限输入功率下,达到相关反应条件,现有的微波反应腔通常采用谐振方式实现,而谐振也意味着仅能工作于某一特定频率。另一方面,鉴于宽带微波源仅能产生低于1000W的输出功率,利用谐振腔的电场放大效应是完成频率可重构微波反应实验的关键。综上,现有的谐振式反应腔只能在一个频率正常工作,无法满足频率可重构的要求,只能通过多个不同尺寸的反应腔来覆盖若干离散的工作频率,成本高昂,使用不便。因此,需要开发出新型微波反应腔,具备不同频率下产生谐振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顶部开放的频率可调谐振式微波反应腔,可利用同一个反应腔结构来覆盖宽频带微波反应的研究和应用需求,准确认知频率对微波反应的效果并指导相关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顶部开放的频率可调谐振式微波反应腔,如图1所示,包括外导体1、内导体2、馈电同轴3、托盘4。外导体1为一顶部开放的半封闭圆柱金属腔体,其底部正中心有一底孔11;轴旋转对称的内导体2穿过底孔11进入外导体1的内部,内导体2下半部分具有调频螺纹21,与底孔11壁上螺纹配合,使外导体1和内导体2保持电接触,同时可调整内导体2进入外导体1内部的长度。外导体1侧壁靠近底部处有侧孔12,高度为可调范围中心频率对应波长的五十分之一,轴旋转对称的馈电同轴3通过侧孔12进入外导体1的内部。馈电同轴3由馈电同轴内导体31、馈电同轴外导体32、以及两者之间的填充介质33构成。馈电同轴内导体31的前端长于馈电同轴外导体32可调范围中心频率对应波长的八分之一;馈电同轴内导体31的末端有一同轴嵌口311、馈电同轴外导体32末端部分具有接头螺纹321,这两个结构使得馈电同轴3便于和外接输入端口相连。馈电同轴外导体32前端部分具有馈电螺纹322,与侧孔12壁上螺纹配合,使得外导体1和馈电同轴外导体32保持电接触,同时可调整馈电同轴3进入外导体1中的长度。托盘4固定于内导体2顶端,内部放置反应样品。
所述托盘4的外形宜做成锥角呈130度的圆锥体形状,这样能充分利用反应腔内电场集中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90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