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除油挡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2544.7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5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韩华全;程为华;申标;张洪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5/00 | 分类号: | F26B25/00;C25D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泳 烘干 炉强冷 入口 挡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装车间所用的烘干设备,具体地说,当电泳烘干炉出口风幕效果较差时,为了减少烘干炉内热量流失及避免烘干炉内混合气体中的油分子遇强冷空气凝结后污染电泳车身表面等问题所用到的一种设备辅助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各汽车主机厂的涂装车间电泳烘干炉出口都会用到风幕,其目的是防止烘干炉内的热量流失,但由于前期设计不足及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风幕效果较差,使得烘干炉内混合气体自然外泄,此时混合气体中的油分子遇到外面的强冷空气而凝结,滴落在电泳车身表面上,导致电泳车身表面油污,必须在后道工序由专人处理,影响了生产节拍和电泳车身的涂装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除油挡板,以解决电泳烘干炉因风幕效果较差,烘干炉内混合气体外泄导致的电泳车身表面滴油等问题。
本发明的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除油挡板设置于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处,除油挡板的下部为卷曲状,卷曲的方向朝向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外侧。
在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处设置除油挡板,且除油挡板的下部为卷曲状,可以实现对外泄的电泳烘干炉混合气体的捕捉,并使之冷凝于除油挡板上,避免混合气体进入强冷段而形成油滴,造成电泳车身油污。
进一步地,所述除油挡板由平板状的上挡板和卷曲状的下挡板组成,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利用活动调节机构连接,以使下挡板可相对于上挡板垂直移动。将除油挡板设置为分离式的,便于清洗易积聚油滴的下挡板;同时下挡板可相对于上挡板垂直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高度的车型通过,而且可以使下挡板的高度尽可能地接近生产的车型高度,从而提高防止混合气体外泄的能力。
具体来说,所述活动调节机构由设置于上挡板的圆孔及设置于下挡板上的垂直的条形孔组成,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通过穿过所述圆孔及条形孔的螺栓连接;或者所述活动调节机构由设置于上挡板的垂直的条形孔及设置于下挡板上的圆孔组成,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通过穿过所述圆孔及条形孔的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挡板的底部由中央向两端呈向下倾斜设置,这样可以使积聚的油滴向下挡板的两端流动,而不会在中央位置滴落,造成电泳车身油污。
进一步地,所述下挡板的底部两端设有油滴收集容器,以防止油滴滴落在地面上,影响车间环境卫生。
进一步地,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由不锈钢制成,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便于日常维护、清洗。
本发明的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除油挡板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及调整方便,可以捕捉电泳烘干炉的外泄油气,从而防止电泳车身油污,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上挡板结构的主视图及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下挡板结构的主视图及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挡板和下挡板的装配结构主视图及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除油挡板设置于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处,除油挡板由平板状的上挡板1和卷曲状的下挡板2组成,上挡板1与强冷入口仿型门焊接,上挡板1和下挡板2利用活动调节机构连接,以使下挡板2可相对于上挡板1垂直移动,下挡板2卷曲的方向朝向电泳烘干炉强冷入口的外侧。
具体来说,所述活动调节机构由设置于上挡板1的圆孔3及设置于下挡板2上的垂直的条形孔4组成,上挡板1和下挡板2通过穿过圆孔3及条形孔4的螺栓5连接。
上挡板1和下挡板2由不锈钢制成,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便于日常维护、清洗。
下挡板2可以实现对外泄的电泳烘干炉混合气体的捕捉,并使之冷凝于下挡板2上,避免混合气体进入强冷段而形成油滴,造成电泳车身油污。车间停产期间,将下挡板2与上挡板1分离并进行维护、清洁,确保除油效果及现场整洁。
在松开螺栓5的情况下,下挡板2可相对于上挡板1垂直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高度的车型通过,而且可以使下挡板2的高度尽可能地接近生产的车型高度,从而提高防止混合气体外泄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5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