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隔性良好的注塑成型体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2373.8 | 申请日: | 200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1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和诚;丸山胜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00 | 分类号: | C08L23/00;C08L23/12;C08L23/06;C08L77/06;C08L5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凤桐;周建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隔 良好 注塑 成型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10月19日、申请号为201110196538.0、发明名称为“阻隔性良好的注塑成型体”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隔性和外观等良好的注塑成型体,详细地说,涉及阻隔性、外观、耐剥离性、耐热性等良好的多层注塑成型体及阻隔性和外观等良好的单层注塑成型体。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的形状的成型体,生产率高,因此,在机械零件、汽车零件、电气·电子零件、食品·医药等容器等中广泛普及。尤其是关于饮料等的容器,为了能够拧紧盖子,多使用口栓的螺纹形状良好的注塑成型体。
作为用于注塑成型的材料,可以使用含有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聚烯烃、聚酯、聚苯乙烯等通用性树脂等,其中,从成型时的流动性、耐热性优良、轻量性、低吸湿性、且廉价的方面考虑,聚丙烯等的聚烯烃广泛用于容器等的各种用途中。
但是,聚烯烃对氧气等的气体阻隔性差,因此,不适合用于对易受氧气等的影响的内容物的保存、高温等的环境下的保存性有要求的食品·医药等的容器。因此,公开了在聚烯烃中混合聚酰胺等的阻隔性材料,提高阻隔性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2)。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阻隔性,但是由于阻隔性材料的特殊的分散状态也是必要的,因此,阻隔性的改善不充分,另外,由于在表面附近聚酰胺分布不均,因此,存在产生外观不良等的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中,在双轴延伸中,吹塑成型的成型方法是必须的,在不进行双轴延伸吹塑的情况下,阻隔性差。另外,虽然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聚烯烃中存在多个无定形聚酰胺的复合成型品,但是关于具有结晶性的聚酰胺和具有间苯二甲基骨架的聚酰胺并没有记载。
另一方面,在注塑成型方法中,对于形成具有阻隔层的多层结构,由于聚烯烃和阻隔材料之间没有粘接性,因此,聚烯烃层/粘接层/阻隔层/粘接层/聚烯烃层这样的具有粘接层的至少5层结构是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在结构上或成型性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几乎不能在工业上实施。因此,公开了通过在聚烯烃中掺合具有粘接性的改性聚烯烃以提高聚烯烃层与阻隔层之间的粘接性而不要粘接层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虽然通过该方法可以改善粘接性,但是存在为了提高粘接性而需要大量添加价格高的改性聚烯烃、或由添加改性聚烯烃而引起耐热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人以前提出了将含有70摩尔%以上的间苯二甲胺的二胺成分与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和间苯二甲酸的混合二羧酸缩聚而得到的聚酰胺树脂作为燃料阻隔用树脂(参照专利文献4)。该聚酰胺树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但是关于使用了该聚酰胺树脂的多层注塑成型体,要求耐剥离性的改善。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92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8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1312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4-352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由注塑成型得到的容器的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了阻隔性、外观、耐剥离性及耐热性等良好的多层注塑成型体及阻隔性和外观等良好的、可以在经济上有利制备的单层注塑成型体。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将使用了含有特定结构的聚酰胺树脂和改性聚烯烃、或所述聚酰胺树脂和改性聚烯烃及其它的聚酰胺树脂的树脂层的多层注塑成型体,或使所述聚酰胺树脂层状分散在混合聚烯烃中而成的注塑成型体作为阻隔层,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了以下的注塑成型体。
1、一种多层注塑成型体,其特征在于,该多层注塑成型体包括至少一层阻隔性树脂组合物层,该阻隔性树脂组合物层含有10-70质量%的聚酰胺树脂A、90-30质量%的改性聚烯烃B以及0-50质量%的聚烯烃C,其中,所述聚酰胺树脂A为含有二胺结构单元和二羧酸结构单元的聚酰胺树脂,所述二胺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来自于间苯二甲胺,所述二羧酸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来自于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和间苯二甲酸的摩尔比例为30:70至100:0的二羧酸,所述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的碳原子数为4-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3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