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压吸入式疏浚泥浆取样器及取样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2358.3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杨瑞敏;洪振舜;丁建文;徐桂忠;吉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入 疏浚 泥浆 取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动性疏浚泥浆的现场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尤其能取不同深度的疏浚泥浆而不发生混层。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土壤取样器仅适用于取具有一定强度的、不具流动性的土样,对于高含水率、高流动性的疏浚泥浆,使用常规的管式取样器取样很困难,而且要保证在不发生混层的条件下准确取得不同深度的泥浆样是不可能的。目前,市场上能够取不同深度淤泥的取样器主要是离散淤泥取样器,该取样器由300系列的不锈钢制成,总长145cm,能在操作者控制下从不连续的深度采集饱和淤泥样,装配好的取样器在蝶形阀的后面有一道活塞槽,以保证在未到达取样点时取样器保持关闭状态,在开始取样时打开。但是离散泥浆取样器仅靠淤泥自流入取样器中,一次取样量太少,取样深度较浅,且活塞槽容易失灵导致取样不准确,取含水率较高的淤泥时容易泄露,而取含水率较低的淤泥又容易堵塞,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管式取样器取泥浆样时的困难以及离散淤泥取样器取样量少、取样深度较浅、取样不准确及适用范围小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吸入式疏浚泥浆取样器及取样方法,该取样器能取各种具有流动性的高、低含水率的疏浚泥浆,并保证在取不同深度的泥浆时不发生混层。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负压吸入式疏浚泥浆取样器由进泥口、储泥器、排泥口、排泥阀、通气软管、通气阀、手摇抽气装置、支撑杆、固定环及标尺组成,其特征是进泥口位于储泥器的上部,开口朝下,通过弯头及转换接头与储泥器相接,储泥器前端开口接通气软管,通气软管上设置通气阀和手摇抽气装置,储泥器尾部制作成锥形头,在锥形头向上10cm处开排泥口,并设排泥阀。
进泥口通过过渡管及转换接头与大管径的储泥器相连接,储泥器末端制作成圆锥型插头,圆锥底面直径和储泥器中部管径相同,圆锥锥角为45度,进泥口与标尺零刻度线齐平。
储泥器前端开口接通气软管,通气软管上设置通气阀和手摇抽气装置,通气阀和排泥阀所用阀门均为球阀。
取样方法为:放入泥浆时,关闭通气阀和排泥阀,在进泥口处空气压力和泥浆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保证在取样器到达目的取样深度前不进泥;在到达取样目的深度时,打开通气阀,摇动抽气装置,在进泥口处形成不断增大的压力差,泥浆在压力差作用下由进泥口进入储泥器中,最后关闭通气阀垂直上提取样器完成一次取样。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效益是:可取具有流动性的各种高、低含水率的不同深度的疏浚泥浆而保证不发生混层,该取样器结构简单、实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构造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有:1.进泥口,2.固定环,3.储泥器,4.排泥阀,5.排泥口,6通气软管,7.标尺,8.通气阀,9.支撑杆,10.手摇抽气装置,11.空气,12.空气压力,13.泥浆压力,14.泥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取样时将通气阀关闭,将取样器垂直放入泥浆中并使进泥口朝下,由于储泥器中空气占据了其空间,在进泥口处形成空气压力,在取样器垂直放入泥浆的过程中,各泥层中的泥浆压力与进泥口处空气压力保持平衡,故在取样器达到目的深度之前,取样器所经过的各层泥浆不会流入储泥器中,当到达目的取样深度时,打开通气阀,那么在此目的深度的泥浆压力作用下,该深度泥浆被压入储泥器中,同时储泥器中空气通过通气软管从通气阀排出,最后关闭通气阀垂直上提取样器完成一次取样。对于中、高含水率的流动性较好的疏浚泥浆,取样时不需要使用抽气装置;对于含水率较低的流动性较差的疏浚泥浆,在打开通气阀后需要摇动抽气装置抽出储泥器中空气,在储泥器中形成负压,从而在负压和泥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泥浆从进泥口被吸入储泥器中,最后关闭通气阀垂直上提取样器完成一次取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3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