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99885.3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毛国柱;戴歆;贾璐颖;王洪梅;赵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软性 生态 水下 采光 光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浮床。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采用光纤进行水下采光的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水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富集与日俱增,大多数有机物是以高分子聚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高分子聚合物通常不能被浮游生物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才能分解成可透过细胞质膜而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湖泊等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中,均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具有无需占用土地,无二次污染,可以直接从水体中去除污染物并且造价低廉、运行管理相对容易等优点。但是现有的生态浮床只是利用植物等改善水体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修复水体生态结构。并且由于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下降,湖底生物由于没有阳光而不能生长,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用生态浮床治理水体的同时,采用光纤进行水下采光来修复水体本身的生态结构,并利用光纤外的软性生态基进行水下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以达到去除污染物、净化水体的多重目的的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包括浮床和生长在浮床上的植物,在所述的植物的周围设置有多个上、下贯穿浮床的用于将光导入到水中的光传导装置,所述的光传导装置包括有位于浮床上面的光导入结构、位于浮床下面的光导出结构以及发光部,其中,所述的位于浮床上面的光导入结构与所述的位于浮床下面的光导出结构对接,所述的发光部位于光导出结构的下端。
所述的光导入结构包括有用于吸入太阳光的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和包裹在所述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支撑管,所述的支撑管的下端插入到浮床内,所述的光纤束或多根光纤伸出到浮床的底面,所述的支撑管的上端口构成入光口。
所述的光导入结构包括有用于吸入太阳光的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和包裹在所述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支撑管,所述的支撑管的下端固定在浮床的上表面,所述的光纤束或多根光纤伸出到浮床的底面,所述的支撑管的上端口构成入光口。
所述的光导出结构包括有伸出到浮床底面的那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和包裹在该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软性生态基,所述的包裹在该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软性生态基的上端固定在浮床的下表面,所述的发光部是所述的伸出到浮床的底面光纤束或多根光纤的下端头部分,该下端头部分伸出所述软性生态基的外部。
所述的光导出结构包括有伸出到浮床底面的那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和包裹在该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软性生态基,所述的包裹在该部分光纤束或多根光纤外面的软性生态基的顶端插入到浮床内,所述的发光部是所述的伸出到浮床的底面光纤束或多根光纤的下端头部分,该下端头部分伸出所述软性生态基的外部。
本发明的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使用光纤为光源传导体,将光纤导入到水中,水中植物利用导入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丰富水体内植物物种,同时光纤外安置软性生态基使其具有较大的生物接触表面积。在使用生态浮床治理水体的同时,修复了水体本身的生态结构,并发展出生物量巨大、物种丰富、活性极高的微生物群落以达到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多重目的。这为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安全,可以进行不耗费能源的采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浮床 2:支撑管
3:光纤束或多根光纤 4:入光口
5:光纤发光部 6:光导入结构
7:植物 8:光导出结构
9:软性生态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具有软性生态基和水下采光光纤的生态浮床做出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98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