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99142.6 | 申请日: | 2012-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3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43/56 | 分类号: | A01N43/56;A01N43/50;A01N43/40;A01N37/36;A01N37/20;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55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咪唑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咪唑菌酮(fenamidone)分子式:C17H17N3OS,化学名称:(S)-1-苯胺基-4-甲基-2-甲硫基-4-苯基咪唑啉-5-酮,咪唑菌酮和恶唑菌酮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相似的,通过在氢化橄酵Q一细胞色素C氡化述原胁水平上阻滞电子转移来抑制线粗体呼吸,咪唑菌硐(S)-对映体活性比(R)-对映体高得多。
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化学名称:2-(4-氯-苯基)-N-[2-(3-甲氧基-4-(2-丙炔氧基)-苯基)-乙烷基]-2-(2-丙炔氧基)-以酰胺,分子式:C23H22ClNO4,属CAA类杀菌剂,对绝大多数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有很好的防效。对处于萌发阶段的孢子具有极高的活性,此外还可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对处于潜伏期的植物病害有较强的治疗作用。由于叶表的蜡质层对该药有很好的亲和力,所以本制剂有非常好的持效性。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C14H8Cl3F3N2O,该药保护性好、渗透性强,对卵菌真纲菌病害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能从植物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
苯酰菌胺的作用机制在卵菌纲杀菌剂中是很独特的,苯酰菌胺不影响游动孢于的游动、孢囊形成或萌发。伴随着菌核分裂的第一个循环,芽管的伸长受到抑制,从而阻止病菌穿透寄主植物。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化学名称:N-{2-[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乙基]-α,α,α-三氟-0-甲苯酰胺,分子式:C16H11ClF6N2O。氟吡菌酰胺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周期中的几个阶段而达到控制致病菌的目的,主要用于阔叶作物上防治子囊菌引起的病害。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化学名称:3-(二氟)-1-甲基-N-(3',4',5'-三氟[1,1'-联苯]-2-基)-1-H-吡唑-4-酰胺,氟唑菌酰胺属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将优越的持效性与持续的传输特性集于一体。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咪唑菌酮与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苯酰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咪唑菌酮与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苯酰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选自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苯酰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优选重量比为1︰50~50︰1;更优选为咪唑菌酮与双炔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30~30︰1;咪唑菌酮与氟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20~30︰1;咪唑菌酮与苯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30~20︰1;咪唑菌酮与氟吡菌酰胺的重量比为1︰15~30︰1;咪唑菌酮与氟唑菌酰胺的重量比为1︰30~30︰1,最优选为咪唑菌酮与双炔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10~10︰1;咪唑菌酮与氟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10~15︰1;咪唑菌酮与苯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15~10︰1;咪唑菌酮与氟吡菌酰胺的重量比为1︰5~10︰1;咪唑菌酮与氟唑菌酰胺的重量比为1︰10~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未经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91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服务器扩展电路及服务器系统
- 下一篇:参考电流源及参考电流产生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