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9112.5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5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文;徐军;王胜详;任方明;郑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12 | 分类号: | H01F41/12;H05B6/3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线圈 绝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缘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线圈是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用低压直流电获得交变高压的一种装置,是感应加热的主要元件,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的工作寿命。感应线圈制造工艺中的匝与匝之间、感应线圈与加热工件之间的绝缘处理,则是感应线圈质量的关键。
感应线圈安装在炉膛内,感应线圈本身温度比较高。工作环境十分差,加热工作频率达到20KHz~30KHz;加热环境温度达到700~800摄氏度;多根钢管在同一个感应线圈中加热,加热功率较大;感应线圈形状较为复杂;由于钢管在拉制过程中表面带有大量的含有金属铁屑的拉制油,在加热过程中,拉伸油会滞留在炉膛内,粘附在感应线圈上引起设备故障。这就给感应线圈加工制造在电气绝缘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感应线圈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高温性、耐油老化性,同时能隔离铁屑的渗透。目前在感应线圈绝缘的材料主要有机硅树脂漆、 绝缘漆、 有机硅漆、 包带、 玻璃带等,都不能满足高温耐油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一种在高温下仍保持良好绝缘性能的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前处理:采用除锈剂对弯制成型并组装好的感应线圈铜管进行表面处理;
b、电泳,a步得到的感应线圈铜管采用悬挂式进入电泳槽,在电泳液中保持0.5-0.6min,电流为40-45A,电压为50-55V,使感应线圈铜管表面产生电泳漆膜;
c、干燥,b步得到的感应线圈铜管在170-180℃温度下干燥20-25 min;
d、喷粉:对干燥后的感应线圈铜管表面涂覆热固性粉末涂料,时间3min,使环氧树脂层的厚度达300μm以上;
e、老化:在190℃温度下,对步骤d得到的感应线圈铜管进行老化处理,时间20-25 min;
f、组装成品。
作为优选,所述的除锈剂预先用水稀释至浓度为10%~20%。
作为优选,所述前处理的具体方法是:将所述的感应线圈铜管浸入温度为60-65℃的除锈剂中,保持10-12min。
作为优选,步骤d中的涂覆方法为喷涂、刷涂或浸涂。
本发明方法对感应线圈绝缘处理后,在感应线圈的铜管表面生成一层电泳漆膜,然后漆膜的外表面又包覆了一层喷环氧树脂绝缘层,因此双层的致密的耐高温绝缘层的保护,使得感应线圈铜管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高温性、耐油老化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经本发明方法绝缘处理的感应线圈,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高温性、耐油老化性,同时能隔离铁屑的渗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料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
除锈剂,商品名:除油除锈二合一,广州市春雨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热固性粉末涂料,也称喷塑粉,上海澳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实施例1:
一种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前处理:采用除锈剂对弯制成型并组装好的感应线圈铜管进行表面处理,除锈剂预先用水稀释至浓度为10%;将所述的感应线圈铜管浸入温度为60℃的除锈剂中,保持10min。
b、电泳:a步得到的感应线圈铜管采用悬挂式进入电泳槽,在电泳液中保持0.5min,电流为40A,电压为50V,使感应线圈铜管表面产生电泳漆膜
c、干燥:在170℃温度下干燥20 min;
d、喷粉:对干燥后的感应线圈铜管表面涂覆热固性粉末涂料,时间3min,使环氧树脂层的厚度达300μm以上;涂覆方法为喷涂、刷涂或浸涂。预先经表面处理后,喷粉的厚度达300um以上,表面光滑无孔隙。
e、老化:在190℃温度下,对步骤d得到的感应线圈铜管进行老化处理,时间20 min;
f、组装成品。
实施例2:
一种感应线圈的绝缘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91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