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99028.3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9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支浩;朱纪磊;王建忠;敖庆波;马军;荆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F7/04 | 分类号: | B22F7/04;C23C24/00;F28F1/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1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纤维 多孔 表面 热管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管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能源转换、传递、存储以及利用四个环节中的关键设备,是现代工业运行和降低能耗的关键,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生产系统是否正常可靠运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性。管束沸腾换热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和发电厂的蒸发器、重沸器等多种传热设备上,其中换热管在换热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换热管换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换热器的传热效果。
金属多孔表面换热管由于其独特的强化传热机理和优良的传热性能,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换热管。目前制备金属多孔表面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机械加工法和粉末烧结法。机械加工法对管材的原始尺寸公差要求严格,且只适用于软金属材料,虽然可以大量生产多孔管,但是它无法加工很小的孔隙,因而对其传热性能的提高有限。粉末烧结法制备的多孔表面管加工工艺复杂、连通性较差,且在高温下容易产生退火变形,不适合不规则表面的加工制作,而且不能用此方法制备高孔隙率多孔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实现的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金属管和金属纤维毡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烘干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烘干后的金属纤维毡放入烧结炉中预烧结,所述预烧结温度为400℃~800℃,保温时间为1h~2h;
步骤三、将聚乙烯醇加入去离子水中,配制成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将金属粉末加入所述聚乙烯醇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得到悬浮液;所述悬浮液中聚乙烯醇、金属粉末和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2~6:5~12:100。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所述悬浮液均匀涂覆在所述金属纤维毡表面,并将涂覆后的金属纤维毡包覆在金属管外表面,烘干;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包覆有金属纤维毡的金属管置于烧结炉中进行烧结,之后随炉冷却,得到由金属管和多孔表面层构成的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所述烧结温度为950℃~1300℃,保温时间为1h~3h。
上述的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金属管为不锈钢管;所述金属纤维毡为不锈钢纤维毡,所述不锈钢纤维毡的纤维丝径为φ6μm~φ80μm;步骤二中所述预烧结保护气氛为氢气、氩气或真空;步骤五中所述烧结保护气氛为氢气、氩气或真空;步骤三中所述金属粉末为不锈钢粉末,所述不锈钢粉末粒度为-800目~+3000目。
上述的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金属管为铜管;所述金属纤维毡为铜纤维毡,铜纤维毡的纤维丝径为φ30μm~φ80μm;步骤二中所述预烧结保护气氛为氢气;步骤五中所述烧结保护气氛为氢气;步骤三中所述金属粉末为铜粉末,所述铜粉末粒度为-800目~+3000目。
上述的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超声波清洗机中的清洗剂为无水乙醇,所述无水乙醇为分析纯;所述超声波频率为30kHz~50kHz,清洗温度为30℃~50℃,清洗时间为5min~15min。
上述的一种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多孔表面层的孔隙率为80%~95%,多孔表面层的厚度0.5mm~2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实现。
2、本发明制备的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具有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汽化核心数目多和传热效率高等优点。
3、本发明制备的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适合工业化生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多孔表面层;2—金属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金属纤维多孔表面换热管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90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顶装式阀体底座螺孔加工用定位模具
- 下一篇:光偏转器的驱动器及其设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