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极坐标系控制的旋转弹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6982.7 | 申请日: | 201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8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佘浩平;邵旭东;杨树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H27/20 | 分类号: | A63H2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李爱英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坐标系 控制 旋转 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舵机,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极坐标系控制的旋转弹舵机,属于飞行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滚转弹舵机上,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单通道控制和双通道控制。单通道控制即只用一对舵片,通过导弹弹体的滚转产生的周期平均控制力来控制导弹俯仰和偏航两个方向的运动;双通道控制方式由两组舵片来进行控制,分别产生各自输出轴的力并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最终得到导弹需要的控制力。单通道控制的舵机由于其控制原理的原因导致响应速度较慢等缺点,近年来使用较少。
控制力的两个参数为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若使用直角坐标控制,电机需要不停的改变转动方向与转速,对电机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极大的限制了舵机的性能;基于极坐标系设计的舵机,控制原理与双通道类似,都是有两对舵片组成,但是不同于双通道舵机的直角坐标系分解控制力,此舵机使用极坐标系分解所需的力,并且在继承了双通道控制舵机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基础上,使得电机不必频繁换向,极大的减小了电机损耗,降低了对电机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极坐标系控制的旋转弹舵机,能够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和控制精度。
一种基于极坐标系控制的旋转弹舵机,该旋转弹舵机包括机架、竖轴、舵片、小齿轮、齿条、滑道、驱动圆盘、横梁、立板、滚珠丝杆螺母副、锥齿轮a、锥齿轮b、直齿轮a、直齿轮b、电机a和电机b,其中机架为开有安装通孔的圆盘;滑道为矩形板,上端面中部开有滑槽,滑道前侧面的两端均加工有通孔;驱动圆盘上端面沿轴向加工有通槽且通槽经过驱动圆盘的圆心;
整体安装关系:机架上端面竖直安装四个竖轴和四个立板,四个竖轴和四个立板交叉布置,横梁将相邻竖轴的上端两两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四个立板位于框架结构的外侧,框架结构内部垂直上下交叉安装两组滑道,每组滑道两端的通孔穿过相对的两根横梁,每组滑道上端面的两端均安装有齿条,每个立板的上部分别垂直安装舵轴,每个舵轴的一端安装有舵片,另一端安装有小齿轮,且小齿轮与滑道两端的齿条啮合;
机架的上端面还安装驱动圆盘,驱动圆盘通槽的上部水平安装滚珠丝杆螺母副的丝杆,锥齿轮a套装在丝杆的一端,螺母的上端穿过两组滑道的滑槽并卡在上组滑道的上端面,电机a和电机b安装在机架的下端面且其输出轴穿过机架的安装通孔,锥齿轮b位于通槽的下部且在驱动圆盘的圆心,锥齿轮b套装在电机a的输出轴上且锥齿轮b和锥齿轮a相互啮合,直齿轮a套装在驱动圆盘圆周面的下端,直齿轮b位于机架的上端面并套装在电机b的输出轴上,且直齿轮a和直齿轮b相互啮合。
所述四个竖轴和四个立板以机架的圆心中心对称。
所述驱动圆盘也安装在机架上端面的中心,且驱动圆盘上的通槽为矩形。
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两组电机分别驱动一组直齿轮和一组锥齿轮,使得螺母带动相互垂直的滑道往复移动,即基于极坐标系,使两组舵片能够产生正弦和余弦的波形,即电机可以不需要高速频繁的变向,就能够使舵片产生的舵偏角发生改变,降低了舵机对电机的高要求,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且采用较低性能的电机就能产生较好的控制效果;(2)本发明的竖轴和立板以机架的圆心中心对称,使输出两组控制力大小和舵偏角相等,保证旋转弹平衡;(3)本发明的驱动圆盘也以机架的圆心为安装中心,使得整体结构安装方便且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旋转弹舵机的结构图。
其中,1-机架、2-竖轴、3-舵片、4-小齿轮、5-齿条、6-滑道、7-驱动圆盘、8-横梁、9-立板、1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极坐标系控制的旋转弹舵机,该旋转弹舵机包括机架1、竖轴2、舵片3、小齿轮4、齿条5、滑道6、驱动圆盘7、横梁8、立板9、滚珠丝杆螺母副、锥齿轮a、锥齿轮b、直齿轮a、直齿轮b、电机a和电机b,其中机架1为开有安装通孔的圆盘;滑道6为矩形板,上端面中部开有滑槽,滑道6前侧面的两端均加工有通孔;驱动圆盘7上端面沿轴向加工有矩形通槽且矩形通槽经过驱动圆盘7的圆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69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处理含氟有机污染物的SnO2电极
- 下一篇:心脏力学功能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