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96726.8 | 申请日: | 2012-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波;杜建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1/20 | 分类号: | F16L1/20;F16L1/16;E02D27/32;E02D27/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力 水下 管汇撬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工程领域水下管汇撬结构形式的创新。
背景技术
水下管汇结构是水下生产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汇集多个采油树的油气,并将其外输至海底管线。传统的、常规的水下管汇结构一般以长桩或防沉板为基础,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建造安装,对海上安装资源船舶、吊机要求较高,安装时结构不易调平,且设备出现故障时只能派水下机器人下水维修,耗时长,费用高,安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该结构分上部结构和下部吸力桩基础两部分,各部分上面都有吊耳,且吸力桩上设置有一长两短3根导向柱,可以先安装下部基础,后与上部结构组对完成安装;也可以在建造场地先将两部分组对完毕,然后整体吊装下水完成安装。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由桩基础、导向柱和上部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桩基础采用吸力桩,吸力桩之间通过水平杆件结构连接成为下部基础结构,吸力桩、导向柱与水平杆件连接为在吸力沉放中同时调平的整体结构,上部结构与桩基础通过一长两短导向柱组对连接,每个导向柱与一个吸力桩共轴线,并焊接为一体,可实现整体或分体安装并调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水下管汇进行海上安装过程仅需要一条拖轮和一台小型吊机,可显著缩短海上安装工期、降低费用,提高海上安装的安全性;同时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的抗压及抗水平滑移能力、抗海流冲刷、地震作用、意外碰撞和渔网拖曳能力较强。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前视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海上运输状态示意图;
图4 是本发明吸力沉放调平示意图;
图5 是本发明上部结构与吸力桩基础组对示意图。
其中:1-吸力桩;2-导向柱;3-水平杆件;4-上部结构;5-泵口;6-潜水泵;7-拖轮;8-水面;9-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2所示,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由三个吸力桩1、三根导向柱2、水平杆件3和上部结构4组成,导向柱2位于吸力桩1的顶部中央,吸力桩1顶部设有泵口5,其上方安装潜水泵6或气力泵。
根据图3所示,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通过海上运输,由拖轮7拖至安装位置。
根据图4所示,借助拖轮7上的小型吊机将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吊装下水,入泥后吸力桩式水下管汇撬结构依靠自重使吸力桩1初始入泥达到桩土密封条件,此时通过抽取吸力桩1内的水,使吸力桩1贯入海底土壤9中,在贯入土壤9过程中,通过分别控制三个吸力桩1及水平杆件3顶部潜水泵6的排量,调整所对应的吸力桩1入泥深度,从而调整水下管汇撬结构的水平度。
根据图5所示,吊装上部结构4下水,通过导向柱2与吸力桩1完成组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67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