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乙酰阿昔洛韦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4712.2 | 申请日: | 2012-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坚军;苏为科;鞠金军;俞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73/18 | 分类号: | C07D47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酰 阿昔洛韦 合成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化工中间体合成领域,特别是一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关键中间体双乙酰阿昔洛韦的合成方法。
(二)技术背景
核苷类抗病毒药因其化学结构与核苷酸类似,能够选择性进入病毒细胞并能参与病毒DNA、RNA的复制过程,进而阻断病毒的复制,达到抗病毒的作用,临床上,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疱疹病毒、带状水痘病毒等。目前该类药物主要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并且该类药物已成为国内外抗病毒医药市场上令人瞩目的活跃品种,市场需求量大,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双乙酰阿昔洛韦是合成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的关键中间体,目前制备双乙酰阿昔洛韦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9-H单乙酰鸟嘌呤为原料,先经硅烷化,然后再在单质碘的催化下与二乙酯发生缩合制备双乙酰阿昔洛韦,该方法操作繁琐,产率较低(34%)(Nucletides&Nucleic Acids,2008,27(10-11):1107-1112.);(2)以双乙酰鸟嘌呤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与二乙酯发生缩合,尽管该路线产率达到80%以上,但用到DMSO,环境不友好而且后处理比较困难,反应时间较长,工业化受到限制(Organic Reactions,55,2000);(3)以鸟嘌呤核苷与醋酐和二乙酯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一锅法合成双乙酰阿昔洛韦,该方法虽然减少了反应步骤,但是收率只有22%,而且有较多副产物产生,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Heterocycles,2005,65(4):787-796.);(4)以双乙酰鸟嘌呤和二氧五环为原料一步合成双乙酰阿昔洛韦,此方法也是一锅法合成双乙酰阿昔洛韦,其主旨是在一锅中先让醋酐和二氧五环先生成二乙酯不经后处理,直接与双乙酰鸟嘌呤反应,该方法虽然减少了二乙酯合成的后处理操作,但是该反应收率只有18%,并且在生成二乙酯的过程中会生成较多副产物,使得最终产品纯度较低,难以分离,不适合于工业化生产(Synthetic Communications,2001,31(9):1399-1419.)。以上传统合成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缩合产率较低、产品纯度低、分离困难,因此,寻找一个收率较高、产品易于分离的双乙酰阿昔洛韦合成方法迫在眉睫。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收率高、成本低、产品易于分离、污染少的双乙酰阿昔洛韦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乙酰阿昔洛韦的合成方法,采用三氟甲磺酸有机铵盐作为反应的催化剂,所述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双乙酰鸟嘌呤的制备:以鸟嘌呤与醋酐为原料,在有机溶剂A中,在催化剂A的作用下,于0~140℃反应1~30h,反应结束后,反应液a后处理得到如式(II)所示的双乙酰鸟嘌呤;所述催化剂A为如式(III)所示的三氟甲磺酸有机铵盐;所述鸟嘌呤与醋酐的物质的量比为1:2~20;
(2)双乙酰阿昔洛韦的制备:将如式(II)所示的双乙酰鸟嘌呤加入到反应器中,加入有机溶剂B和催化剂B,加热回流反应,分水器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分水完毕后,在0-130℃下滴加如式(IV)所示的2-氧杂-1,4-丁二醇二乙酯,滴完后保温反应1~30h,反应结束后,反应液b分离纯化处理得到如(I)所示的双乙酰阿昔洛韦;所述催化剂B为如式(III)所示的三氟甲磺酸有机铵盐;所述如式(II)所示的双乙酰鸟嘌呤与如式(IV)所示的2-氧杂-1,4-丁二醇二乙酯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6。
式(III)中R1、R2、R3各自独立为H、C1-C6烷基、C6-C10的芳基、C3-C6的环烷基;
或R1为H,R2、R3与N连接成环,即式(III)为式(a)所示的L-脯氨酸三氟甲磺酸盐;
所述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47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