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橡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3981.7 | 申请日: | 201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0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郭宝亭;陈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1/02 | 分类号: | F16F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橡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振动与减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金属橡胶结构。具体的说,是指用在阻尼减振器中的用作弹性阻尼支承的金属橡胶结构。
背景技术
机械振动,是伴随机械设备工作时产生的一种系统运动状态,多数情况下不利于设备工作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工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或避免机械振动的发生。常见的减振措施,均基于弹性支承和阻尼耗功的原理设计、应用。
在众多的减振结构和措施中,金属橡胶以其成本低、适应性强、减振效果突出等特点,在工程中受到推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某些动力机械,如航空发动机中,由于使用条件苛刻,对减振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金属橡胶结构,是通过单一直径金属丝绕丝、编织、压制成型实现的。虽然减振效果突出,但在航空发动机高温、高频的条件下工作时,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仍显不足。若能改进传统金属橡胶结构,在保持原有有点大基础上,使其性能获得提高,从而满足航空发动机的减振要求,将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金属橡胶结构,在保持传统金属橡胶优点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金属橡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满足航空发动机对金属橡胶减振器的要求,拓展了金属橡胶的应用范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金属橡胶结构,所述金属橡胶结构通过金属丝绕丝、编织、压制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橡胶结构中,通过组合、搭配至少两种不同直径的金属丝进行混搭绕丝;所述至少两种不同直径的金属丝中,直径最大的金属丝为主丝,相邻主丝之间是相切的,所述主丝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直径较小的金属丝;不同直径的金属丝进行混搭绕丝时,混搭金属丝缠绕截面为矩形或梯形。
本发明的金属橡胶结构通过组合、搭配不同直径的金属丝和不同的金属丝缠绕截面形式,实现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升。所述不同金属丝直径,可以是两种,可以是三种,…,可以是n种,其中,n为自然数;所述不同的金属丝缠绕截面形式,可以是矩形,可以是梯形。为叙述简便,本发明中取金属丝直径种类n=2和n=3作为发明内容和实施例说明,n取更大数值的实施方式与此类似。
所述金属橡胶结构,其截面可以是矩形排列二直径金属丝混搭;所述金属橡胶结构,其截面可以是矩形排列三直径金属丝混搭;所述金属橡胶结构,其截面可以是梯形排列二直径金属丝混搭;所述金属橡胶结构,其截面可以是梯形排列三直径金属丝混搭。
传统金属橡胶制备,采用单一直径金属丝,以矩形截面形式绕制。在常温、常压、低频机械减振中,可以取得理想的减振效果和使用寿命。但单一直径金属丝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间隙的大小与截面形式和金属丝直径相关),间隙的存在影响金属橡胶的可靠性;矩形截面形式中,每根金属丝同时与四根金属丝相邻,其摩擦面数量较少(较梯形截面),从而限制的阻尼特性的提升。在高温、高压、高频的使用条件下,容易过早发生失效。本发明所述结构,提出了梯形截面形式,增加了主丝摩擦面数量,大大增强了阻尼特性;同时,用不同直径的金属丝填充于主丝之间的空隙处,大大提高了金属橡胶的可靠性,使之可以应用于高温、高压、高频的条件下。
本发明的金属橡胶结构,其优点是:与传统金属橡胶相比,保持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其可靠性和耐久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等使用条件苛刻的动力机械减振结构中。
附图说明
图1现有金属橡胶结构立体图;
图2现有金属橡胶截面图;
图3矩形排列二直径金属丝混搭截面;
图4矩形排列三直径金属丝混搭截面;
图5梯形排列二直径金属丝混搭截面;
图6梯形排列三直径金属丝混搭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通过不同金属丝直径种类和金属橡胶截面形式的搭配、组合,给出四个实施例加以说明。
作为对比,传统金属橡胶结构如图1所示;其截面形式为矩形,如图2所示,截面包含单一直径金属丝1。截面中,任意一根金属丝1-1,与其下层金属丝1-2之间的中心连线1-3,为垂直线。
实施例一:矩形排列二种直径金属丝混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3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溶析结晶精制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工艺方法
- 下一篇:黑加仑果干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