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91545.6 | 申请日: | 2012-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6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洲;卢桂鲜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1/00 | 分类号: | A01N51/00;A01N43/56;A01P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冯琼 |
| 地址: | 4511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虫 组合 及其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
背景技术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叶螨、蚧等,因其体型小、繁殖快,比较难以防治,但这些害虫发生频繁。蓟马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为昆虫纲缨翅目害虫。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蓟马以成虫和若虫移动性大,繁殖力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秋三季主要发生在大田作物上为害,冬季主要为害温室大棚作物。蓟马的成虫、若虫都能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喜栖息于花瓣与萼片重叠处,取食花瓣与萼片之边缘,使被害花失色。常使花瓣造成白色斑点,花瓣扭曲,皱缩;嫩叶嫩梢受害,组织变硬缩小,新叶无法正常伸展,节间缩短,植株生长缓慢。幼嫩果实(如辣椒、茄子、黄瓜、西瓜等)被害后会硬化,果实畸形、果皮粗糙有斑痕布满“锈皮”,严重时造成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在发生虫害时往往是多种虫害同时发生,杀虫剂单独使用防治范围有限,无法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保护,并且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提供一种杀虫谱广,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比较好的杀虫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使其能够同时防治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虫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氰虫酰胺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2-4。
噻虫嗪是1991年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而死亡。该药具有活性高、安全性高、杀虫谱广、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害虫有很高的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粉虱、金龟子、马铃薯甲虫、线虫、潜叶蛾等害虫以及多种抗性害虫。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用于土壤处理。适宜作物为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桔等。
氰虫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氰虫酰胺属于昆虫鱼尼丁受体抑制剂,主要通过诱导昆虫鱼尼受体调控的胞内钙离子释放而表现出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水稻、蔬菜、棉花、甜菜等多种作物害虫的防治,尤其是对各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有特效,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其他商品化杀虫剂品种,且对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基于此,氰虫酰胺被国际上誉为新一代高效杀虫剂。
噻虫嗪和氰虫酰胺结构不同,作用机理不同,由噻虫嗪和氰虫酰胺组成的杀虫组合物扩大了杀虫谱,能同时防除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效,同时减缓了害虫抗药性,大幅度降低了用药成本,并且对人、畜、环境有极高的安全性。
不同杀虫剂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
本发明参照孙云沛(Sun YP)法评价本发明所述两种不同活性组分混合后的相互作用,其中,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明显小于100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等于100为相加作用。本发明通过计算噻虫嗪和氰虫酰胺混用后的共毒系数,评价两者混用后效果,结果显示,所噻虫嗪胺与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2-4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通过室外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发现,所述噻虫嗪与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2-4的比例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优选的,所述噻虫嗪与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15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式钻模板
- 下一篇:具有应变材料的半导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