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羧酸脱羧氟代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1409.7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5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忠;王振涛;尹锋;李兆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B39/00 | 分类号: | C07B39/00;C07C17/363;C07C19/08;C07C22/00;C07C22/08;C07C23/08;C07C23/10;C07C19/14;C07C23/38;C07C49/80;C07C49/813;C07C45/65;C07D209/4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邬震中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羧酸 脱羧氟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氟有机化合物领域,进一步说涉及一种羧酸脱羧氟代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机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可以改变分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因此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及材料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1.K.Müller,C.Faeh,F.Diederich,Science 317,1881–1886(2007);2.D.O’Hagan,Chem.Soc.Rev.37,308–319(2008);3.S.Purser,P.R.Moore,S.Swallow,V.Gouverneur,Chem.Soc.Rev.37,320–330(2008);4.K.L.Kirk,Org.Process Res.Dev.12,305–321(2008).]。目前市场上近25%的药物含有至少一个氟原子,近30%的农药含有氟原子。此外,含18F标记的分子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用途[5.P.W.Miller,N.J.Long,R.Vilar,A.D.Gee,Angew.Chem.,Int.Ed.47,8998–9033(2008);6.T.Furuya,C.A.Kuttruff,T.Ritter,Curr.Opin.Drug Discuv.Dev.11,803–819(2008).]。
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天然存在的含氟有机化合物仅有13个。绝大部分的含氟有机化合物需要人工合成。因此,碳氟键的形成成为有机合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sp2碳-氟键的形成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7.V.V.Grushin,Acc.Chem.Res.43,160-171(2010);8.T.Furuya,J.E.M.N.Klein,T.Ritter,Synthesis 1804-1821(2010);9.T.Furuya,A.S.Kamlet,T.Ritter,Nature 473,470-477(2011);10.D.A.Watson,M.Su,G.Teverovskiy,Y.Zhang,J.García-Fortanet,T.Kinzel,S.L.Buchwald,Science 325,1661–1664(2009);11.P.Tang,T.Furuya,T.Ritter,J.Am.Chem.Soc.132,12150–12154(2010);12.E.Lee,A.S.Kamlet,D.C.Powers,C.N.Neumann,G.B.Boursalian,T.Furuya,D.C.Choi,J.M.Hooker,T.Ritter,Science 334,639-642(2011).],但是,在sp3碳-氟键的形成上则进展缓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14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