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阻燃护套料不相溶的线缆填充用阻燃型阻水油膏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0457.4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8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沈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群华 |
主分类号: | H01B7/295 | 分类号: | H01B7/295;H01B7/288;C08L83/04;G02B6/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54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护套 相溶 线缆 填充 型阻水 油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阻燃线缆填充的阻燃型阻水油膏。
背景技术
随着电线电缆行业的快速发展,填充用油膏被大量应用,国内行业标准YD/T 837中就规定了线缆中填充用的多种油膏,有冷应用型和热应用型,也有用于光缆松套管中填充的,还有用于电线电缆或光纤光缆中填充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阻燃线缆被大量使用,其中有大部分线缆是采用缆芯中填充一些油膏、缆芯外包覆阻燃护套来实现的,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油膏与阻燃护套料相溶性比较好,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阻燃护套料通常会开裂,造成产品的安全隐患。为此,人们采用与油膏相容性较好的材料,如聚乙烯先包覆在缆芯上,然后,在聚乙烯外再挤包阻燃护套料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虽然部分解决了问题,但对于产品来说,阻燃性能明显下降;另外,阻燃护套料与聚乙烯护套类粘结性能较差,因此,产品通不过反复弯曲和扭转测试,长期情况下,阻燃护套料与聚乙烯护套之间会分层,故大大影响了产品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揭示一种与阻燃护套料不相溶的线缆填充用阻燃型阻水油膏,使用它作为线缆的填充物后,不仅使线缆缆芯也具有阻燃性能,而且,与阻燃护套具有不相溶的性能,故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耐开裂、老化等性能,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与阻燃护套料不相溶的线缆填充用阻燃型阻水油膏,其特征在于:该阻水油膏包含有以下原料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
基础油65~75%;
油稳定剂4~8%;
抗氧剂1~2%;
稠化剂3~8%;
阻燃剂3~8%;
阻水剂3~15%;
吸收性微粒5~10%;
其中,所述基础油为多烷基环戊烷或多元醇油酸醋或甲基硅油;
所述油稳定剂为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橡胶;
所述抗氧剂为硫代二丙酸二酯或硫代二丙酸双十二烷酯或抗氧化剂1010或抗氧化剂1016;
所述稠化剂为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聚合物;
所述阻燃剂为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
所述阻水剂为丙烯酸钠盐;
所述吸收性微粒为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组成的混合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0~30%、聚丙烯腈20~30%、聚丙烯酞胺20~30%、聚乙烯醇与环状酸酐反应而得到的改性聚乙烯醇20~30%。
上述所述的一种与阻燃护套料不相溶的线缆填充用阻燃型阻水油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稳定剂为丁苯橡胶或顺丁橡胶或异戊橡胶或乙丙橡胶或丁基橡胶或硅橡胶。
进一步在,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种与阻燃护套料不相溶的线缆填充用阻燃型阻水油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为:基础油68%;油稳定剂6%;抗氧剂1.5%;稠化剂5%;阻燃剂6%;阻水剂7.5%;吸收性微粒6%;其中,所述基础油为多元醇油酸醋;所述油稳定剂为丁苯橡胶;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化剂1010;所述稠化剂为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聚合物;所述阻燃剂为氢氧化铝;所述阻水剂为丙烯酸钠盐;所述吸收性微粒为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组成的混合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5%、聚丙烯腈25%、聚丙烯酞胺25%、聚乙烯醇与环状酸酐反应而得到的改性聚乙烯醇25%。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在基础油膏中加入油稳定剂,使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通常的油膏保质期在1年左右,本发明的保质期在3年内常温保存未有变质;
2. 由于吸收性微粒中具有改性聚乙烯醇,因此与现有的油膏相比,初期吸水速度大大加快,初始膨涨速度更快,在光电缆产品同样的进水条件下,使用本发明后,在同样的5分钟内,进入长度为使用常规油膏的1/20;因此,对产品的保护更有效;
3. 本发明获得的产品滴点更高、锥入度更大、触变性更好;
4.本产品与阻燃护套材料不相溶,在电缆和光缆生产后,分别进行了115摄氏度的加速老化试验,3个月后,并没有发生阻燃护套料腐烂的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群华,未经沈群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04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