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汽油节能减排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8986.0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5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冯庆华;郭跃萍;常彦龙;马学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1/30 | 分类号: | C10L1/30;C10L1/185;C10L1/188;C10L10/00;C10L10/12;C10L10/08;C10L10/0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张华芳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汽油 节能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助于汽车节能减排的纳米增效剂,尤其涉及一种纳米汽油节能减排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汽车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所以,推进汽车业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我国是燃油消费大国,燃油消耗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尤其是汽车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给燃油添加剂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凸现,成为这一节能减排的重大难题。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汽油的节能减排增效剂,将这种增效剂加入到汽油或甲醇汽油燃料中,提高其各项指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汽油的节能减排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纳米汽油的节能减排增效剂,由以下原料组成:抗爆剂、辛烷值提高剂、抗磨剂、助溶剂、防锈抗腐剂、燃油改性剂、抗氧化剂组成,其重量百分比为:
抗爆剂 15~20% 辛烷值提高剂 30~40%
抗磨剂 2~5% 助溶剂 20~30%
防锈抗腐剂 8~15% 燃油改性剂 1~4%
抗氧化剂 0.5~5%
一种纳米汽油的节能减排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常温常压下将助燃剂、辛烷值提高剂和抗磨剂按计量依次加入混合
罐Ⅰ中超声搅拌3~5分钟,放置待用;
b.在常温常压下将助溶剂、防锈抗腐剂、燃油改性剂和抗氧化剂按计量依次加入混合罐中Ⅱ超声搅拌3~5分钟,放置待用;
c.将混合罐Ⅰ中的液体泵入混合罐Ⅱ中,超声搅拌10~15分钟,形成均匀微黄色的液体,得到纳米汽油节能减排增效剂。
上述的抗爆剂为MMT。
上述的辛烷值提高剂为ETBE。
上述的助溶剂为甲乙酮。
上述的防锈抗腐剂为十二烯基丁二酸。
上述的抗氧化剂为T501。
上述的抗磨剂是由纳米石墨和纳米氧化锌按照1:0.05~1:0.1的比例经纳米球磨机研磨5~8小时,得到的一种均匀的纳米复合抗磨剂。
上述的燃油改性剂是将高分子材料与有机胺以摩尔比1:1.5溶解于25~35℃水中形成水溶液,超声搅拌0.5~1.0分钟,得到的一种复合纳米燃油改性剂。
上述的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丙烯酸酯,或芳香聚酯二元醇,或聚硅氧烷,或聚甲醛;
上述的有机胺是脂肪胺类,或醇胺类,或酰胺类,或脂环胺类,或芳香胺类,或萘系胺类。
上述超声搅拌采用SB-5200DTN超声清洗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频率:40KHz,超声功率:300W。
本发明推荐芳香聚酯二元醇为纳米燃油改性剂的受体。
本发明推荐酰胺类为纳米燃油改性剂的受体。
本发明中各个组成成分的理化性能分析如下:
抗爆剂MMT能有效地改善汽油品质,提高汽油辛烷值,抗爆效率高而添加量小,能随燃料一同完全燃烧而不产生沉淀或残渣,节油效果明显;
辛烷值提高剂ETBE不但在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效果方面比MTBE好,而且还可以作为共溶剂使用。ETBE的沸点较高,与烃类相混不生成共沸化合物。这样既可以减少发动机内的气阻,又可降低蒸发损失。ETBE不仅使汽油的辛烷值得到提高,而且使汽油的经济性及安全性都比添加MTBE的汽油要好;
抗磨剂是将纳米石墨和纳米氧化锌按照1:0.05~1:0.1的比例经纳米球磨机的研磨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纳米复合抗磨剂。该抗磨剂在高温高压下与金属表面形成化学键合的坚韧的几乎不可磨损的纳米复合材料,在燃油中起到降阻减摩、密封自润滑、并具有对发动机早期磨损缺陷自修复功能。同时可弥补由于甲醇的加入(例如甲醇汽油)造成气缸内摩擦系数增大而损害发动机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8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形反馈三分量磁通门磁梯度全张量探头
- 下一篇: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