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8653.8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唐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朋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个人 取暖 系统 | ||
技术领域
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属于个人用的整套电-液热能取暖器,它是既可以使用置于取暖器件中的电热材料直接发热供使用者取暖,也可以用电热材料发热、借助水作为导热液经由管路传导热能到取暖器件中、供使用者身体不同部位取暖的一系列近体取暖用具。
背景技术
随着冬季取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涌现了相当多的应用新型电热材料(如碳纤维、碳晶、硅晶、PCT陶瓷)等作为电发热组件的电取暖器,由于这些新型电热材料发热效率高、耗电少,节能效果明显,符合国际上“节能减排”的潮流;并且由于它们通常本身不发出有害健康的电磁辐射,因而采用新型电热材料做电取暖器发热元件的碳纤维电热手套、碳纤维电热座垫、碳纤维电热背心、碳纤维电热毯等近体“直热型”电热取暖产品,正在取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沿用的用金属电热丝做发热元件的近体“直热型”电热取暖产品。
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金属丝电发热材料通电时发出的热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特别是使用金属丝电热线制作的电热毯那样挨靠着人体使用的电热器具,存在损害健康的隐患,是不宜经常使用的。于是就研制了“间热型”电热取暖产品,其特点是借助管路将加热的液体传导至人体需要取暖部位,这方面的新产品有电热水暖床垫、电热水暖座垫。
但是,目前问世的上述电热产品,都还是相互分立的电取暖器具——如:分立的电热床垫和电热水暖床垫、碳纤维电热毯、电热座垫和电热水暖座垫、电热暖脚器、电热手套、电热背心等,——每样都有自己的发热器件、导线、插头、以及降压用的电源(为了安全,这些产品常常使用低于24伏特的安全电压)等等,造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在这方面确有必要加以整合;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还未见有液体传导电热取暖的电暖脚器、手套、以及座垫、台板。有鉴于此,本人发明了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该系统可使得个人近体取暖设备配套紧凑、工作高效、更有益于健康,并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减排二氧化碳和工业废气。
发明内容
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主要由七个组件——电源及热液发生和循环动力源①、暖脚器④、电-液热手套②、电-液热床垫电-液热台板(或电-液热台垫)、电-液热座垫(包括电-液热沙发垫和电-液热靠垫)、电-液热背心组成;或由六个组件——电-液热源暖脚器(由电源及热液发生和循环动力源①与暖脚器④组合并制作为一体)、电-液热手套②、电-液热床垫电液热台板(或电-液热台垫)、电-液热座垫(包括电-液热沙发垫和电-液热靠垫)、电-液热背心组成。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的配套件有导线、开关、阀门、管路和传感器或热敏电阻(作为控制器⑨的外围部分)、显示屏等。
在系统的上述主要的七个组件或六个组件中,除电源及热液发生和循环动力源①是系统中单一形式的热量产生组件外,电-液双模式个人取暖系统中的其他组件皆是取暖器件。这些取暖器件都具有两种热量释放模式(即供人们取暖的模式)——分别为:“电发热体直接通电发出热量取暖模式”和“由电发热体产热-经液体传导至取暖器件释放热量取暖模式”,可供生产厂家和使用者选择。
(1)所述的“电发热体直接通电发出热量取暖模式”,是采用新型的无机材料(如碳纤维、碳品、硅晶、PCT陶瓷)等作为电发热体(即直接电热体⑤),放置于或缝置于或埋置于床垫、座垫、台板、背心、手套以及暖脚器中,在通以安全电压的电流时即发出足够的热量,来供人体取暖;
(2)所述的“由电发热体产热-经液体传导至取暖器件释放热量取暖模式”,是以电能加热发热体,发热体产生的热能传导至与其靠近或接触的导热液体,再将被加热的导热液体用泵加压输送至放置在或缝制于取暖器件——硬质器物(如暖脚器、台板)或纺织品(如床垫、座垫、手套、背心等)中的迂回管路,使其发出热量,从而温暖人体。
上述(1)、(2)两种取暖模式可以分别简称为“直接电取暖模式”与“间接电取暖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朋,未经唐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86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