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纺织品防伪方法及其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6573.9 | 申请日: | 201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9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超;胡兴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P1/673 | 分类号: | D06P1/673;D06P1/52;D06P5/20;D06M10/06;G06K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织品 防伪 方法 及其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伪标识及其识别装置,它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尤其是高档刺绣和织锦等工艺类纺织品。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品防伪较多采用含少量光敏变色(如紫外线变色)或热敏变色纱线的提花织标,但这种变色纱线的制造技术含量较低,容易仿冒。为克服这一缺点,有关科技人员研制开发了多种有较强防仿冒功能的纺织品防伪标识及相应识别方法。例如,CN101140716A提供了一种稀土发光纤维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稀土发光纤维可发出特定光谱,通过专门的光谱扫描仪识别真伪,这种光谱因纤维组成成分和生产工艺不同而有差异,具有很强的唯一性。但是,这种揭启型防伪标识如直接用于纺织品上,则会影响其表面整体视觉效果,尤其不适用于刺绣等高档工艺品。CN101058707A提供了一种红外多彩防伪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纤维和印墨等,可在960nm红外光激发下形成3-6个不同荧光色,并且可调控,比一般紫外光变色纤维有较好防仿冒性,但它仅采用一种红外多彩荧光材料,其防伪方法较单一。CN1412355A提供了一种双波长荧光复合纤维及其应用,这种纤维是由长波长荧光混合物和短波长荧光混合物复合而成的皮芯型或并列型结构纤维,其长波长荧光物的激发波长为365nm,短波长荧光物的激发波长为254nm,这种复合纤维比单波长紫外光荧光纤维的安全性好,但这种双波长荧光复合纤维仅限于化学纤维,它不包括天然纤维,例如高档工艺类纺织品常用的真丝纤维。CN201024269Y提供了一种激光防伪刺绣线,它采用涤纶单纱线芯和缠绕芯线外的圆包线组成,其圆包线由含镀铝层的PET膜及表面保护层和信息层组成,镀铝层上含有激光蚀刻的防伪图文,这种防伪刺绣线不适用于手绣真丝刺绣品,一是其纤细度达不到手绣花线的要求,二是其表面光泽明显不同于真丝花线,用于高档真丝刺绣品会破坏其整体艺术效果。CN201210371Y提供了一种柔性布类防伪标识,它直接在布面形成凹凸压痕,这种防伪标识不适用于极薄型纺织品,如刺绣用真丝底版绸等。因此,目前尚无一种适用于高档真丝类纺织品的具有较高防仿冒性的防伪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真丝等高档纺织品的防伪方法,它既有较高防仿冒功能,又不影响真丝等高档纺织品的整体表面效果。
本发明采用多波长激发荧光材料混合物配制成专用染色溶液或印花色浆直接应用于纱线或织物表面,在纺织品表面形成在可见光下呈本白色,而在特定波长光激发下可呈现3种不同色的防伪标识。本发明所选用的多波长激发荧光材料由3种不同荧光材料由不同比例混备而成,其组成为:
a.激发波长为254nm的短波长紫外光荧光材料,其主要成分为含Eu3+稀土离子的纳米YBO3荧光显色材料;
b.激发波长为365nm的长波长紫外光荧光材料,其主要成分为稀土离子Ce3+、Tb3+共同掺杂Sr2MgSi3O9的荧光显色材料;
c.激发波长为940-1060nm的红外光荧光材料,其主要成分为含Er3+稀土离子的纳米ZrO2荧光显色材料。
上述3种不同荧光材料的以重量计混配比例基本为2∶1.2∶1.5,可根据不同客户,调整其配比,以使3种荧光色的强度有所差异,从而为每个用户配制具有唯一性的防伪材料。本发明直接应用于纱线例如真丝刺绣花线的染色溶液配方如下(百分比为重量比):
水性丙烯酸乳液: 16%-18%
助剂 1%-2%
荧光显色材料(含上述3种荧光材料按比例混配):14%-18%
去离子水: 62%-69%
本发明直接用于织物表面丝网印花的印花色浆配方如下(g/l):
低含固率O/W型乳化糊: 30-33
交联剂: 2-5
表面活性剂: 1-2
荧光显色材料(含上述3种荧光材料按比例混配):16-20
粘合剂(丙烯酸酯) 25-30
色浆最后用水或乳化糊调制到适当粘稠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未经苏州市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5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