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轮毂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6064.6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9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宿佳敏;曹秀兰;田永义;李明;孙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F16C19/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轮毂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ABS脉冲发生器的集成轮毂单元。
背景技术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作为汽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保护系统不可或缺,传统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包括感应器,齿圈等部件,一般安装在轮毂轴承上;汽车轮毂轴承单元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和为轮毂的传动提供精确引导,它是汽车制动系统重要部件之一;传统的组装工艺中,汽车用轮毂轴承单元是将相对独立的圆锥滚子轴承或球轴承部件用专用压机压入轮毂内孔,再将ABS齿圈压入轮毂端部而成,轴承的安装、涂油、ABS齿圈的安装及游隙的调整都是在制动器生产线上进行的,其特点是:需施加预紧,安装过程复杂,需要填充润滑脂,使得装配过程繁琐,成本高,维修也带来许多不便。
现有技术中,也有对轮毂轴承单元的不足进行了改良,如图1所示,一种二代轮毂单元,该轮毂单元结构将轮毂法兰11与轴承外圈12制成一体结构,使得体积变小,安装维护方便,安全性、防尘、密封效果得到提高,但ABS齿圈13仍需压入在法兰11外端面,在安装轴承时可能导致齿圈13轴向移动,齿面碰伤等,影响传感器14的脉冲信号,而且,齿圈13裸露在轴承外,易被污染,使检测信号失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有ABS脉冲发生器的集成式轮毂轴承单元,能简化工艺、方便安装,防止ABS脉冲发生器被污染,防锈能力强,信号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包括一与法兰一体成型的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套接于一同轴设置的大内圈的外表面,所述轴承外圈上固定设置有一ABS传感器;所述大内圈的外端部与所述轴承外圈之间设有一脉冲发生器,所述脉冲发生器与所述ABS传感器的感应面相对。所述ABS传感器与脉冲发生器保持有一定的间隙。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其中:所述脉冲发生器具有磁性材料。在磁性材料内部有若干个磁场,随轮毂一起旋转,切割ABS传感器的磁力线,产生电磁信号,以直流电的形式输出,其频率与大小与车轮速度一致。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其中:所述轴承外圈和所述大内圈之间设置有两列滚动体,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大内圈之间通过所述滚动体连接转动;所述轴承外圈的内侧面上设有两列内滚道,所述大内圈的外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内滚道对应的两列外滚道,所述内滚道和外滚道的接触面为分别与所述滚动体相配适的圆弧面。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其中:所述大内圈由两个小内圈并列邻接而成,每个小内圈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列所述外滚道。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其中:所述两列滚动体之间设有一保持架。
本发明的突出效果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是集成整体式设计,具有信号功能和ABS功能,结构紧凑;不再装配磁性齿圈,减少了装配工艺,减轻了整体的质量,节约成本;脉冲发生器装配在大内圈的外端部与轴承外圈之间,没有裸露在集成轮毂单元的外部,能防止脉冲发生器被污染,防锈能力强,信号稳定,维护方便,防尘密封效果良好。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集成轮毂单元,如图2所示,包括一个与法兰一体成型的轴承外圈1,轴承外圈1套接于同轴设置的大内圈2的外表面,轴承外圈1上固定设置有ABS传感器3;大内圈2的外端部与轴承外圈1之间设有脉冲发生器4,脉冲发生器4与ABS传感器3的感应面相对。ABS传感器3与脉冲发生器4保持有一定的间隙。脉冲发生器4具有磁性材料。在磁性材料内部有若干个磁场,随轮毂一起旋转,切割ABS传感器3的磁力线,产生电磁信号,以直流电的形式输出,其频率与大小与车轮速度一致。轴承外圈1和大内圈2之间设置有两列滚动体5,轴承外圈1与大内圈2之间通过滚动体5连接转动;轴承外圈1的内侧面上设有两列内滚道6,大内圈2由两个小内圈21并列邻接而成,每个小内圈21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列外滚道7,内滚道6和外滚道7的接触面为分别与滚动体5相配适的圆弧面。两列滚动体5之间设有保持架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