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车姿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5092.6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轶杰;郑冠慧;王亚军;张亚峰;鞠海洁;崔向利;刘海涛;韩小玲;张旭;宁丹;郭建娟;白国忠;段国柱;冯栋梁;吕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G1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油气弹簧车辆的模块化车姿调节系统,属于液压机械和机动车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悬架的弹性元件刚度特性是不可调的,在车辆载荷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车体姿态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车辆的操稳性能及平顺性大幅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国外企业通过油气弹簧实现了空满载两级刚度可调的悬架形式,但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非仅有两种状态,载荷量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调节方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这也成为了目前国内车辆生产厂商所面临且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技术难点,所以开发车姿连续可调的悬架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模块化车姿调节系统,对车辆的姿态进行调节,该系统由系统动力源、液压装置、油气悬架、电控装置和传感器组成,系统动力源、液压装置和油气悬架通过管路相连接,油气悬架包括至少两个左油气悬架和至少两个右油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液压装置包括悬架装置控制组合和连通液压锁组合,连通液压锁组合用于实现平衡悬架及液压闭锁功能,悬架装置控制组合主要由溢流阀、卸荷阀、悬架控制阀、右悬架液压锁、左悬架液压锁、右节流阀组和左节流阀组组成,其中溢流阀与卸荷阀并联,卸荷阀为二位三通电磁阀,悬架液压锁为两位两通电磁阀;悬架控制阀为三位三通电磁阀,在断电时处于中位;在卸荷阀的出油口b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前悬架控制阀和后悬架控制阀的进油端连接,前悬架控制阀和后悬架控制阀的出油端依次串联节流阀组和悬架液压锁。
本发明车姿调节系统由一个悬架装置控制组合阀和两个连通液压锁组合阀及相应管路、传感器等组成。悬架装置控制组合阀和两个连通液压锁组合阀均采用插装式电磁阀以减小布置空间,阀块采用轻铝合金材料,相较于传统钢材料阀块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良的抗腐蚀抗氧化性能,同时可以使得整个车姿调节系统重量减重近60%。系统中设有流量阀,用于调整系统流量保证系统在同一方向上运动同步,同时用于控制系统的动作速度。
通过加设角度传感器来进行车姿控制,通过加设压力传感器来进行轮荷监测。车姿控制主要通过控制系统采集位于车体前后四个悬架的角位移传感器所测量的车体高度数据来保证车姿高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角位移传感器采用无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其具有精度高、测量范围大的特点,并通过防护等级的提高能够满足车辆对电磁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的特殊要求。轮荷监测是通过设置于液压系统中的两个压力传感器来采集前轴和后两轴的系统压力,通过控制系统判断各轮荷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车姿调节系统组成原理图;
图2为车姿调节系统各功能阀块组成原理图;
图3为悬架装置控制组合主视图;
图4为悬架装置控制组合俯视图;
图5为悬架装置控制组合后视图;
图6为连通液压锁组合装配图;
图7为车姿调节系统连线图;
图8车姿调节系统上升状态原理图;
图9车姿调节系统下降状态原理图;
图10车姿调节系统前倾状态原理图;
图11车姿调节系统后倾状态原理图;
图12节流阀组原理图。
图中:1-系统动力源,2-悬架装置控制组合,3-手动泵,4-右一油气悬架,5-右二油气悬架,6-连通液压锁组合,7-右三油气悬架,8-左三油气悬架,9-左二油气悬架,10-左一油气悬架,11-主阀回油单向阀、12-溢流阀,13-卸荷阀,14-前悬架控制阀,15-右前悬架液压锁,16-右前上升节流阀,17-右前单向阀,18-前轴液体压力传感器,19-右前下降节流阀,20-后悬架控制阀,21-右后上升节流阀,22-右后下降节流阀,23-右后单向阀,24-后轴液体压力传感器,25-左后单向阀,26-左后下降节流阀,27-左后上升节流阀,28-后悬架单向阀,29-前悬架单向阀,30-左前上升节流阀,31-左前悬架液压锁,32-左前下降节流阀,33-左前单向阀,34-进油滤,35-回油滤,36-动力源(泵马达系统),37-油箱,38-后悬架液压锁,39-后越障阀,40-其余系统预留口,41-高压软管,42-隔壁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车姿调节系统做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为车姿调节系统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5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