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协同靶向诊疗鼻咽癌功能的多肽和携带此多肽的纳米颗粒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5089.4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骆清铭;张智红;骆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A61K49/00;A61K38/16;A61K9/14;A61K47/42;A61K31/337;A61K31/12;A61P11/02;A61P11/0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协同 靶向 诊疗 鼻咽癌 功能 多肽 携带 纳米 颗粒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科学和药物载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协同靶向诊疗鼻咽癌功能的多肽和携带此多肽的纳米颗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鼻咽癌是来源于鼻咽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它极易侵犯颅底等重要结构,并能较早地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由于鼻咽癌恶性程度高,发病部位比较特殊,使其手术治疗较难实施。因此,临床上的鼻咽癌治疗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并配合全身化学药物治疗。然而,传统的放疗与化疗均具有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且放疗仅适用于肿瘤原发灶及其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而不适合远处转移灶的治疗。由于治疗手段的局限性,致使鼻咽癌总的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已经展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核素、药物或毒素形成的偶联物,对肿瘤细胞具有靶向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外,一些肿瘤标志物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本身也具有显著的肿瘤治疗作用,例如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HER-2/neu抗体Herceptin,它作为靶向药物治疗HER-2阳性转移乳腺癌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单克隆抗体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以下几个缺陷:临床研究的单抗药物多数使用小鼠制备,存在免疫原性问题;抗体分子量大,对肿瘤的穿透力低,使得大体积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仍不十分理想;肿瘤治疗所需的抗体量很大,产品纯度要求高,因此生产成本极高;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使用单克隆抗体单一地通过抑制或杀死表达某种受体的肿瘤细胞,并不代表着肿瘤的治愈。由此可知,治疗高恶性度的鼻咽癌,单纯使 用单克隆抗体作为靶向分子,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多肽作为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特异性配体,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相对于单克隆抗体,多肽具有尺寸小、组织穿透性好、低免疫原性和造价低等优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抗体制剂的缺陷。然而,相对较弱的肿瘤亲和力和短的半衰期,限制了靶向肽在生物活体内的应用。基于纳米技术的多价策略,可明显延长靶向肽的体内有效循环时间,并大大提高其与特异受体结合的亲合力,从而达到显著增强多肽的生物学效应的目的。
为此,我们使用前期工作中发明的一种具有多价效应和纳米尺寸效应的多肽荧光探针的构建方法,制备了基于四聚体远红荧光蛋白的八价多肽纳米荧光探针。通过此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筛选与鉴定多肽的肿瘤靶向性及其抗肿瘤生物学效应。然而,由于远红色荧光蛋白为外源蛋白,其免疫原性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能有效运输靶向肽的纳米载体,而又不影响其靶向性与治疗效果。
鼻咽癌是由环境因素与宿主遗传基因等因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交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复杂性疾病。放疗和辅助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表明,鼻咽癌是一种对化疗相对敏感的肿瘤,多种抗癌药物单用或联合使用均有一定的疗效。以顺铂和5-氟尿嘧啶(5-FU)等为主要的水溶性化疗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不管单独给药还是联合给药方案,静脉给药的顺铂和5-FU都具有半衰期短、缺乏选择性的缺点,从而增加了其毒副作用。姜黄素(Curcumin)和紫杉醇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抗癌中药。姜黄素是从草本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众多研究证实,姜黄素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增强肿瘤微环境NK细胞的招募,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紫杉醇从1992年美国FDA批准首次进入临床用于治疗卵巢癌以来,也被应用于晚期鼻咽癌的治疗。研究发现,紫杉醇也具有增强肿瘤微环境NK细胞的招募和激活树突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由于姜黄素与紫杉醇 都为脂溶性药物,被动运输方式很难直接被肿瘤组织细胞摄取,且有很强的静脉毒副作用,导致其目前临床应用效果欠佳。目前,针对鼻咽癌靶向治疗的纳米药物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纳米载体是将成像对比剂和药物靶向运输到肿瘤,实现肿瘤特异性成像诊断与靶向治疗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者发明了一种仿高密度脂蛋白的多肽-脂质纳米颗粒(专利号:(WO/2009073984),它是利用具有α螺旋结构的功能多肽R4F与磷脂和胆固醇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粒径小于30nm。这种纳米颗粒主要是基于多肽的功能靶向B型清道夫受体(SR-B1)高表达的细胞。然而,由于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如肝细胞)也高表达SR-B1,故此纳米颗粒在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分布的对比度不太理想,在运输化疗药物的时候可能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此外,该专利中的纳米颗粒本身仅做为靶向运输的工作,而其本身并未涉及到肿瘤治疗之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50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心猕猴桃果品保鲜方法
- 下一篇:具内柱外环磁动块振动发电的蓄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