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控导杆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3160.5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9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高须俊;华宏伟;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杨华 |
地址: | 11003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控导杆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控导杆定位装置,应用于机械制造与机械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普通手轮丝杆副进行动力驱动,在操作空间狭小、动力需求较大、大行程运动时很难进行人工操作或操作不方便;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由于工作现场存在粉尘颗粒污染,使丝杆副螺纹段夹杂卡滞且不易清理,严重妨碍运动操作和产品定位效率与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控导杆定位装置,该装置保留了传统导杆定位器运动顺畅,定位可靠优点的同时,通过液压缸高环境适应性和液压油微量可压缩性,解决了由于制造精度限制、长期灰尘杂物污染等造成的手轮丝杆副运动卡滞,空间操作不方便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控导杆定位装置,在液压缸支撑耳座上的竖直方向设有两个导向支承座,在导向支承座内分别滑动连接导杆,在导向支承座上设有定位孔,定位插销通过定位孔与导杆接触;两个导杆的前端共同连接前连接板,两个导杆的后端共同连接后连接板;在后连接板上,且位于两个导杆之间螺纹连接有手轮,手轮的端部穿过后连接板与液压缸体内的油缸活塞杆连接,在液压缸体的另一端穿过液压缸支撑耳座与液压缸支撑耳座的前端面连接;其中液压缸体上设有油管A和油管B,油管A和油管B与外部设置的液压泵组件相连。
所述的液压泵组件相连的结构为:所述的油管A和油管B分别连接液控单向阀,液控单向阀通过节流阀与三位四通阀相连,三位四通阀的一个通路通过手动泵与油箱连接,另一通路直接与油箱相连。
该液控导杆定位装置采用两个导杆通过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形成同步轴向直线运动结构,以达到理论位置,然后用定位插销与导向支承座锁紧,从而完成定位作用。通过手轮与油缸活塞杆的连接,实现了导杆运动机构行程的微调节。
液压泵组件采用上述组件,使A、B油腔交互进出液压油,实现导杆运动机构大行程运动,同时可控制导杆整体的运动速度,实现无论有无负载,都能够瞬时保压,瞬时位置锁定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液控导杆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刀杆运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液压缸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液压泵组建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液控导杆定位装置,在液压缸支撑耳座6上的竖直方向设有两个导向支承座1,在导向支承座1内分别滑动连接导杆2,在导向支承座1上设有定位孔,定位插销5通过定位孔与导杆2接触;两个导杆2的前端共同连接前连接板3,两个导杆2的后端共同连接后连接板4;在后连接板4上,且位于两个导杆2之间螺纹连接有手轮9,手轮9的端部穿过后连接板4与液压缸体7内的油缸活塞杆8连接,在液压缸体7的另一端穿过液压缸支撑耳座6与液压缸支撑耳座6的前端面通过轴销10活动连接;其中液压缸体7上设有油管A和油管B,油管A和油管B与外部设置的液压泵组件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的液压泵组件相连的结构为:所述的油管A和油管B分别连接液控单向阀15,液控单向阀15通过节流阀14与三位四通阀13相连,三位四通阀13的一个通路通过手动泵12与油箱11连接,另一通路直接与油箱1相连。
其具体的工作过程为:
一、 大行程操作:将液压泵组件中的三位四通阀手动至右位,前后反复摇动手动泵操作摇杆,导杆运动机构进行前移动。每次摆动时,液压油由油箱经过B油管路上的液控单向阀顺向开启对B油腔注油,同时A油管路上液控单向阀受B(A)油管路油压控制形成反向通路,A油腔回油至油箱,液压缸活塞杆左移动,并后连接板和导杆传递到钱连接板,进而达到前连接板前方连接的工作头产品的前进。同理工作头的后退是靠三位四通阀手动至左位。
二、 微行程操作:将液压泵组件中三位四通阀手动置于中位,转动手轮,导杆则碱性微量或小行程的移动,当到达理论位置时,插入定位插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31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