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RT高炉顶压控制冲压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182279.0 | 申请日: | 2012-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6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万磊;李清忠;叶理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C21B5/06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trt 炉顶 控制 冲压 过程 反馈 仿真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行业中TRT高炉顶压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TRT是Top Gas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 unit的缩写,被称作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装置,它利用高炉产生的高温高压煤气推动透平机,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据统计,TRT可回收高炉煤气中30%-40%的能量。与高炉传统的减压阀组相比,可更好的稳定高炉顶压,还极大的减小了减压阀组带来的噪声污染。TRT不仅能为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标杆工程。典型的TRT工艺流程如附图1所示。
TRT在控制高炉顶压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只需常规PID即可较好的稳定高炉顶压,但是高炉在冲压时会对高炉顶压造成强烈的扰动,此时仅靠常规PID控制已不能将顶压波动维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这样势必对高炉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案解决冲压过程对炉顶压力的影响,同时由于高炉生产的连续性等特殊要求,如果工程师在线测试不同的控制方案,则肯定会对高炉的正常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发生各种比较危险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TRT高炉顶压控制冲压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及系统,能够在仿真系统中进行调试,避免直接在生产线上测试造成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TRT高炉顶压控制冲压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TRT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分别建立各部件类仿真模块,并为各部件类仿真模块编辑和设计参数、接口;
2)通过各部件类仿真模块的接口将部件类仿真模块按实际TRT系统进行连接,并调节各模块参数使系统达到稳态;
3)分析实际TRT系统冲压过程的特点和控制方法,增加2个程序类仿真模块,分别为冲压干扰模块和PID反馈控制模块,冲压干扰模块用于仿真冲压过程对高炉顶压的影响,PID反馈控制模块用于仿真实际PLC控制器对静叶的控制;
其中PID反馈控制模块将顶压设定值 与反馈值进行比较构成控制偏差:
(1),
再将控制偏差按比例、微分、积分运算后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u(t):
(2),
式(2)中,u(t)为控制量,为比例控制增益,为积分时间常数,为微分时间常数,t为时间;
4)设置系统仿真参数,进行仿真运算。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1)中的部件类仿真模块包括:
边界A:为第一定压节点,模拟进入高炉的热风的压力;
管道A:包括a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高炉模型:包括上容器和下容器,上容器和下容器之间由第一调节阀连接;第一调节阀的开度为固定值;
管道B:包括b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静叶: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的开度由所述的PID反馈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量u(t)控制;
边界B:为第二定压节点,模拟经过静叶之后的管网煤气压力;
冲压阀:冲压阀的开关由所述的冲压干扰模块控制;
冲压罐:包括一个容器;
边界A、管道A、高炉模型、管道B、静叶和边界B顺次连接,管道B与静叶之间分出一个分支与冲压阀连接,冲压阀的另一端与冲压罐连接;
PID反馈控制模块中的顶压设定值由工艺专业确定;反馈值为实际所测得高炉顶压值,即高炉模型中上容器压力值。
按上述方案,它还包括步骤5)将仿真结果与预期效果比较,对系统仿真参数进行调试,以获得最佳控制参数。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5)将仿真结果与预期效果比较,具体是比较高炉模型的上容器的顶部压力实际值与其设定值。
一种TRT高炉顶压控制冲压过程反馈控制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件类模块和程序类模块;
其中部件类模块包括:
边界A:为第一定压节点,模拟进入高炉的热风的压力;
管道A:包括a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高炉模型:包括上容器和下容器,上容器和下容器之间由第一调节阀连接;第一调节阀的开度为固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2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