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与流体输送系统一起使用的传感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0288.6 | 申请日: | 201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9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S.费尔德曼;T.H.阮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5/00 | 分类号: | G01F1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流体 输送 系统 一起 使用 传感器 组件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大体涉及流体输送系统,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可与流体输送系统中的管道一起使用的传感器组件。
背景技术
用于多种不同工业的流体输送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制品、油和煤气工业。在至少一些公知的流体输送应用中,流体从在岸或离岸场所输送到加工厂用于随后的使用。而且,流体输送用于烃加工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并且便于分配到最终用户。机械驱动装置(即,燃气涡轮)和/或电机(即,电功率驱动马达或电驱动装置)可用于输送流体。例如,至少一些公知的流体输送系统使用诸如由燃气涡轮驱动的压缩机、风扇和/或泵的流体输送仪器。涡轮常常经由控制燃气涡轮输出驱动轴速度的齿轮箱将相关的流体输送仪器驱动到预定的仪器驱动轴速度。
在机械驱动装置和/或电机用于输送在流体输送系统的管道内的流体时,有必要确定在管道内的流体的流动速率。更准确地说,期望维持引导通过管道的流体的流动速率的稳定性。
若干公知的装置可用于测量在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流体的流动速率。例如,至少一些公知的流量计和/或传感器可焊接在管道内以测量在管道内的流体的流动。在其中一些这种系统中,换能器或传感器被插入在管道内形成的开口中。然而,这种装置可以是成问题的,因为焊接可使管道变形且/或管道可在形成开口时损坏。而且,被插入开口中的换能器或传感器的排列可在操作期间移动。因为排列移动的可能性,所以由这种换能器或传感器提供的测量的准确性可能受限。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与流体输送系统一起使用的传感器组件。该传感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器,其构造成测量引导通过流体输送系统的管道的流体的流动速率。而且,传感器组件包括联接到两个传感器的环形套环。套环包括限定在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各自定尺寸成在其中接收两个传感器,使得两个传感器大致彼此共轴地排列。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一传感器定位在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二传感器的下游。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流体输送系统。该流体输送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管道和大致限制该管道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器,其构造成测量引导通过管道的流体的流动速率。而且,传感器组件包括联接到两个传感器的环形套环。套环包括限定在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各自定尺寸成在其中接收两个传感器,使得两个传感器大致彼此共轴地排列。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一传感器定位在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二传感器的下游。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组装用于与流体输送系统一起使用的传感器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构造成测量流体输送系统的管道内的流体的流动速率的至少两个传感器联接到环形套环。环形套环包括限定在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而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构造成在其中接收传感器,使得两个传感器大致彼此共轴地排列。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一传感器定位在两个传感器中的第二传感器的下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范流体输送系统的一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可与图1中所示的流体输送系统一起使用并且沿区域2截取的示范传感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并且沿区域3截取的传感器组件的透视示意图;以及
图4是图3中所示并且沿线4-4截取的传感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部件列表
100 流体输送系统
102 流体输送组件
106 外壳
108 吸入夹具
110 进口管道
112 端件
114 排出夹具
116 出口管道
128 驱动轴
130 级
132 旋转轴线
200 传感器组件
204 套环
205 外表面
206 第一部分
207 第二部分
208 第一部分
212 第二部分
216 第一开口
220 传感器
304 内表面
308 中心线
312 套环第一部分
316 套环第二部分
320 第二开口
412 第一传感器
416 第二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02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