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影装置与成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0227.X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见原幸一;永井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15/08 | 分类号: | G03G15/08;G03G1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梁晓广;关兆辉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影 装置 成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与一种成像设备。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包括调色剂和磁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以及一种成像设备,诸如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以及传真机,该成像设备通过电子照相方法利用该显影装置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在利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设备中,静电潜像被形成在光导鼓(调色剂图像保持器)的表面上,调色剂借助于显影装置被供应至光导鼓以使静电潜像显影,通过显影在光导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诸如纸张片材的片材上,并且调色剂图像借助于热熔器被热熔到片材上。
近年来,对于全色化并且高分辨率化的成像设备,已广泛地使用双组分显影剂(以下可简称为“显影剂”),该显影剂在调色剂充电稳定性方面极好。显影剂包括调色剂和磁载体。调色剂和载体在显影装置中被搅动,以在调色剂与磁载体之间产生摩擦,并且摩擦允许调色剂被合适地充电。
带电的调色剂被供应至显影剂保持器(诸如显影辊)的表面。被供应至显影辊的调色剂通过静电引力被转印到在光导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因此,基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光导鼓上。
此外,这样的成像设备需要更高的速度以及更小的尺寸。因此,需要快速地进行显影剂充分的充电以及快速地输送显影剂。
为此,作为现今的成像设备,提出了一种包括循环显影装置的成像设备,以便使补充的调色剂瞬间地分散到显影剂中,以给予合适的电荷量。
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01-255723中所公开地,循环显影装置例如在显影剂壳体中具有两个输送通道和两个输送螺旋,在该显影剂壳体中,输送通道允许双组分显影剂被输送并且循环通过,并且输送螺旋分别设置在输送通道中,以同时搅拌并输送双组分显影剂。
显影剂由输送螺旋中的一个输送螺旋(第二输送螺旋)朝一端输送,然后由另一个输送螺旋(第一输送螺旋)朝另一端输送,以在搅拌的作用下循环。第一输送螺旋和第二输送螺旋被构造成具有不同数量的螺旋螺线,以改善显影剂在朝显影辊的方向上的分散性并获得稳定良好的图像质量。
另外,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09-109741提出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在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外壳中包括第一搅拌与输送螺旋、第二搅拌与输送螺旋和显影辊,其中第一搅拌与输送螺旋和第二搅拌与输送螺旋分别具有螺旋叶片和反向螺旋叶片,该反向螺旋叶片具有与螺旋叶片反向移动的相位(螺距),并且反向螺旋叶片被设置在螺旋的在显影剂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并具有通孔。
在该显影装置中,每个反向螺旋叶片反向地输送显影剂并使显影剂返回通过通孔,以在靠近反向螺旋叶片的显影剂中产生对流,使得有效地搅拌在死空间中的显影剂,并防止显影剂池的产生。
然而,在上述常规的显影装置中,显影剂在一个输送螺旋的下游侧端以直角转动,以朝另一输送螺旋的上游侧端移动。在转动时,一些显影剂未能以直角转动并且未到其他地方去,而停留在下游端侧处。
由于通过输送螺旋的旋转仅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推动显影剂,所以被输送至输送通道的下游侧端的显影剂与未到其他地方去而停留在显影剂罐的外壳的内壁处或正好在反向螺旋叶片前方的显影剂彼此推压,结果,在显影剂上的压力迅速提高。
一旦压力提高,则在下游端侧处的显影剂继续承受通过输送螺旋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推力(应力),同时在显影剂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为零。
也就是说,停留在外壳的内壁处或者正好在反向螺旋叶片前方的显影剂在被压缩的同时将承受剪切力。
结果,作为外部添加剂被包括在调色剂中的调色剂流动改进剂由于由应力和剪切力产生热被埋在调色剂表面中,从而明显降低显影剂的流动性,引起降低的图像密度。
也就是说,当显影剂经受应力时,被埋在调色剂表面中的流动改进剂降低显影剂的流动性,从而阻碍显影剂本身的输送。结果,阻止光导鼓经由显影辊被供应以足量的显影剂,从而导致在记录介质上打印的图像的降低的密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02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